本文写于2016年。
曾几何时,冯小刚是万众期待的导演,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喜闻乐见的贺岁片。
我们喜爱《甲方乙方》、喜爱《不见不散》、更喜爱《天下无贼》。
时过境迁,冯小刚放弃了纯粹的商业片,开始在艺术与商业间进行权衡。
他想争取更多颁奖礼的认可,于是我们看到了气氛沉重的《唐山大地震》,也看到了莫名其妙的《夜宴》。
曾几何时,冯小刚用针砭时弊的《大腕》狠狠地讽刺了植入式广告。
时过境迁,冯小刚用《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私人定制》等一系列作品告诉观众,他曾鞭挞的如今变成了他所热爱的,而他才是这个行当的始作俑者与至尊无上。
曾几何时,冯小刚因为敢怒敢言,被媒体称为小钢炮,其勇气被观众所敬佩。
时过境迁,冯小刚被惯坏了,他的敢怒变成了放肆无忌,他的敢言变成了撒泼骂街。
曾几何时,冯小刚妙语连珠,用王朔式的调侃引领了喜剧片的潮流。
时过境迁,冯小刚脏活满嘴,用后王朔式的胡搅蛮缠宣泄着心底里阴暗的愤世嫉俗。
这一切都是为了票房,为了炒作,为了对赌协议,跟他满嘴跑的艺术追求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冯小刚堕落如斯,结局终将一地鸡毛,令热爱他的观众不免一声叹息,永失我爱了……
很早就开始关注《我不是潘金莲》,因为我看过刘震云的原著,也好奇冯小刚如何将它搬上大银幕。
然而,电影上映好几天了,我一直没去看,也不准备花钱去看了。因为该片上映前后的一连贯低俗炒作行为,都令人不齿,令人鄙视。
冯小刚,你不是李雪莲,你用不着在全国人民面前喊冤。你本来也是冲着实权者去shang访去喊冤的,犯不着在大众面前装可怜。
一口一个“小墙皮”,一句一个“倒霉蛋”。你根本没把一个战壕里的同行放在眼里。
自称“小女子金莲”装可怜,其实潜台词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套用陈凯歌的一句经典台词——“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我是越来越不喜欢冯小刚了。
2015年4月28日,我在《《速度与激情7》:保罗,讲不出再见……》一文中写到:
早上看到冯小刚炮轰速激7的新闻,文中写到:与周围大部分力挺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不同的是,冯小刚在离结束还有十分钟时就离场了。从放映厅走出来时徐帆也表示“一拍即合”:“我早就不想再看了。”而在回家的路程上,冯小刚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没有看完,徐帆的一席话解答了他心中的疑惑:“她说‘我觉得这个科技发展啊,镜头之厉害,让你每根汗毛看得特别清楚,但是它怎么就让我看不到人心?’”由此,冯小刚做出结论,无论是电影,还是《有戏》舞台上的学员表演,“你给我看得是一份热闹,我不满足,我看得是人心。
先不论这则新闻是否有炒作某综艺节目的嫌疑。对于冯导夫妇中途离场,我只能表示遗憾,因为他们错过了“看到人心”的机会。原本这就是部动作片,而真正感动你我的恰在那片尾的5分钟,而冯导错过了。
这本不是他的错,但连一部向逝者致敬的电影片尾都没看完就贸然发表如此言论,我感觉非常的可悲与可笑。他也许没看过该系列的前作,无法理解影迷对保罗的热爱,也无法理解本片对影迷们的纪念意义。
我甚至可以说,冯导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理解F&F与保罗在影迷心中的地位,也一辈子无法为该片的结尾所感动。他,真可怜!”
我感叹于他的无知与无畏,敢在一部向逝者致敬的电影末尾嘲讽:“我早就不想再看了……它怎么就让我看不到人心?”
你的确是看不到人心,包括众多影迷与观众的,你离人心越来越远了。
我是越来越不喜欢冯小刚了。
有人说《我不是潘金莲》拍得很好,敢于直面中国官场的陋习。我很赞同,但……这是冯小刚的胆大么?
《我不是潘金莲》原著出版于2012年,刘震云敢把它写出来,出版社敢把它印出来,要说胆大也轮不到4年后把它拍出来的冯小刚!
冯小刚真的很大胆么?我看他就很怂!
2015年,我在《《一九四二》:当冯大胆碰上刘大胆》一文中写到:
“冯小刚一向是大胆的,放起大炮来刚刚的,因为他有底气,以往的票房纪录摆在那儿。正因为这种底气,他居然大胆到把一部灾难悲情片放到了贺岁档。
然而当我们认识了刘震云,才真正意识到“胆”字是怎么写的。
电影《一九四二》剧本是根据刘震云在1993年创作的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充实而成的,原作没有复杂的剧情与众多的人物关系,只是朴实的把庞杂的文献资料和人物采访精选编排后客观的摆在了读者面前。像一碗素面,不加调料,端在了桌面,但却给品尝者以深深的震撼,因为它真实得令人难以下咽。
所谓温故一九四二,我想刘震云是在回顾三个不应忘记的历史真相。
一、天灾: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大灾荒,饿死三百万人。
二、人祸: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未给以及时赈灾,导致悲剧愈演愈烈。
三、民心:……
冯小刚将前两个搬上了银幕,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一九四二》,然而第三个真相他不敢、或是不忍讲述出来,因为它太不合时宜,太不和谐,太不主旋律。然而它是那么的真实与充满现实意义,让人感叹。
……
当冯大胆碰上刘大胆,才让我们明白,“温故而知新”,得大胆而响亮的喊出。这,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
冯小刚在审查部门的面前最终还是怂了。他没有忠实于原著把小说中的第三层涵义给拍出来。他犹豫了,保守了,退却了……尽管刘震云白纸黑字的把它们写了下来,印在了书里。
所以,说冯小刚敢怒敢言的人里,我曾经算一个……如今,我不那么认为了。
我是越来越不喜欢冯小刚了。
看过《我不是潘金莲》原著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和潘金莲压根儿就没关系。
可是刘震云让书名搏个卖点,冯小刚顺藤摸瓜也就上了。
上了就上了,还嫌热点不够,硬是要在预告片里弄出些“真·潘金莲”来迎合低级趣味,这就尽显流氓本色了。
2016年,我在《《我不是潘金莲》预告片:忽悠!你接着忽悠!》一文中写到:
“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终于揭开了预告片神秘的面纱。本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做人准则,小钢炮准确的把炮弹射向了舆论的中心,用两款预告片激起了广泛争议层层浪花。他用形式与内容的双出格完成了也许蓄谋已久的吸睛效果。
……
也许是先行版预告片仅凭圆形遮罩画面还不够霸气与惊艳,冯小刚导演又祭出了第二式更加惊世骇俗的招数,这便是说书版预告片。以小刚特有的低音炮京腔作为旁白,这款预告片给人一种传统说书人淡定却不失俏皮的江湖流氓气之感,非常的新颖与奇特。而前卫艺术家魏东专门定制的六幅古风配图也显得极为怪诞与另类,透着一股笨拙与浮夸相混杂的高级恶趣味。
……
冲着这种卖点而去的观众肯定要嚷着让冯导退票了。负责任的讲,我估计正片中的“激情”戏不会超过一分钟。想看预告片中春宫图般古装“动作片”的观众还真是无处喊冤去,因为冯导和刘震云会一起出来点醒大家,片(书)名是什么?“我不是潘金莲”!这不早告诉你们不要想歪了么。导演可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狡猾的说书人用貌似老实巴交的旁白欺骗、戏耍了大家,大家还只能把委屈烂在肚里,因为是你自个儿误解了、庸俗了,不关人家导演和作者的事儿。然而我还是要对这第二款预告片狠狠的骂上一句:俗!忒俗!骗人是小狗!
冯导的两款预告片都凭着不按常理出牌的招式赢得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因为其形式与内容的离经叛道而备受争议。个人觉得先行版形式奇特、内容朴实,不失为一个颇有创意的预告片。而说书版则形式怪诞、内容误导,创意十足却又脱离了预告片用以提示剧情与看点的应有本质,有着隐(bei)秘(bi)而伟(wei)大(suo)的不良用意。”
从这款预告片开始,我对冯小刚的创作动机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并不是他口称的艺术追求与针砭时弊,这是赤裸裸的商业宣传与追求利润。
这种虚伪让人感到恶心,丢掉了冯小刚20年前拍摄纯商业片《甲方乙方》时的光明磊落与坦诚相见。
他口口声声喊着冤,可是旁观人早就把你看透了。你根本并不是善良纯朴李雪莲,你都快成了那厚颜无耻的潘金莲了……
当心直口快沦落到了肆无忌惮,你的每根汗毛都让我们看得特别清楚,但是怎么就让我们看不到你的良心呢?!
《我不是潘金莲》书中开篇这样写到:“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边拾,还是拾不干净。”
冯小刚这次撒的米,纵然雇上千万的水军后边拾,也很难拾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