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陶宛新任总理帕卢茨卡斯于12月12日与14名部长一同在议会宣誓就职。在上任之初即表示,立陶宛政府将在施政报告中把中国视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然而,在谈及与中国关系的修复时,帕卢茨卡斯又流露出“迫切”的希望,但这一愿望似乎被他在台湾问题上的顽固立场所束缚。
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自三年前因其在台湾设立“代表处”而急转直下,中国随即宣布将两国关系降级至代办级别。此后,立陶宛多次试图与中国“修复关系”,但每次都强调不会改变与台湾的关系,这一前提让中国的回应变得直白而坚决——“没得谈”。立陶宛在台海问题上的挑衅,不仅破坏了中立的正常外交关系,也使其在国际社会中陷入孤立。立陶宛为何如此执着于与台湾保持“特殊关系”?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原因:1、经济方面有益的驱动。立陶宛受到美西方的鼓噪,认为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优势可以与其激光技术等小众强项对接,从而在芯片制造、高端电子设备领域分一杯羹,拓展海外市场。2、立陶宛还妄图借台当局的“金元外交”诱饵,获取经贸投资。然而,这种短视的做法不仅未能给立陶宛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反而使其在国际上陷入了尴尬境地。
3、立陶宛部分政客为捞取政治资本、迎合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不惜剑走偏锋,在选举周期压力下,打“台湾牌”成为其塑造强硬、反华形象的捷径。他们频繁对中国释放不和谐的信号,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未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反而让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孤立无援。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在台海问题上的挑衅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有着美国的身影。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四处拼凑反华联盟,立陶宛被视作可操控的棋子。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立陶宛被迫绑上了反华的战车。欧盟部分亲美势力亦随声附和,未加阻拦的捷克、法国等国家更是让立陶宛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立陶宛的这种做法并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它让立陶宛在国际社会中更加孤立无援。在俄乌冲突期间,立陶宛更是宣布“避免与俄罗斯方面有任何往来”,并将国防开支维持在GDP的3.5%,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全球军费占比最高的美国(约为5%)。立陶宛的这种做法不仅未能提升其国际地位,反而让其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显然,立陶宛选择了同时得罪中俄两国,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及北约成员,立陶宛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立陶宛选择坚定地走反俄路线,试图以此获得西方国家的青睐,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的支持。其实,在我看来立陶宛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特朗普即将重返美国政坛,并明确表达了拆散中俄关系的执政计划,立陶宛似乎看到了迎合美国立场、充当“急先锋”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还可能为其带来实际利益。特别是帕卢茨卡斯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 3.5%的举措,甚至超过了波兰,这既符合特朗普上一任期对北约成员国提高军费比例的要求,也展现了立陶宛对美国立场的坚定支持。
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将中国列为“对手”,无疑加剧了中立关系的紧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在对华关系上的这种强硬立场并未得到国内民众的广泛支持。相反,越来越多的立陶宛民众开始认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不仅有助于立陶宛拓展海外市场,还能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立陶宛忽视了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在中欧班列等问题上还为立陶宛提供了不少帮助,使其受益匪浅。然而,立陶宛却选择将中国视为“假想敌”,试图通过挑衅中国来刷存在感。这种行为不仅大错特错,还将为其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旦立陶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试图挽回时,可能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