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祖宅、祠堂还好吗?家族老宅产权使用权属于村集体还是个人?

劳动知库 2025-02-04 12:06:5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宅和祠堂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象征,更是承载着无数家族记忆和情感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祖宅和祠堂的产权和使用权问题逐渐成为争议的焦点。那么,祖宅和祠堂的产权和使用权到底属于村集体还是个人?

一、历史沿革中的产权演变

在过去,尤其是封建时期,祖宅通常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私有财产,从建房之初,就由家族长辈主持,土地也是通过购买或继承等方式获得。而祠堂,多是由同宗同族的人共同出资修建,作为祭祀祖先、商议族内大事的公共空间 ,从文化意义上,它属于整个宗族。

宗祠序、劝捐碑刻

到了近现代,随着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土地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

这就意味着,如今祖宅所占用的宅基地,其所有权归属于农民集体,个人仅拥有使用权。

对于祠堂,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条文规定其产权归属,但从以往的司法实践和相关政策来看,如果祠堂是建在集体土地上,且建设过程中使用了集体资源,在没有明确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倾向于认定为集体所有。

二、不同现状下的产权分析

(一)祠堂

1.保存完好且有明确出资记录:若祠堂保存完好,且能找到当初同宗同族共同出资修建的相关记录,如族谱记载、碑刻等,从民俗和情理上,其产权应归属于出资的宗族后代。但在法律层面,还需综合土地性质等因素判断。如果土地是集体土地,且祠堂多年来由村集体管理维护,也可能被认定为集体所有。

2.废弃且无人管理:对于那些废弃、无人管理的祠堂,若土地为集体所有,在没有明确继承人或管理主体的情况下,村集体可能会对其进行处置,如重新规划用途等。但这也可能引发宗族后代的争议,若他们能证明祠堂的历史归属,可能会要求恢复祠堂或获得相应补偿。

宗祠产权归属案件勘验现场

(二)祖宅

1.有合法产权证明且在使用:如果祖宅拥有合法的宅基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明,并且后代一直在正常居住使用,这种情况下,个人对祖宅的房屋拥有所有权,对宅基地拥有合法的使用权。不过,若房屋因年久失修倒塌,在很多地方,宅基地可能会被村集体收回,因为宅基地是基于房屋存在而给予使用权。

2.无人居住但有产权证明:即便祖宅无人居住,只要产权证明齐全,房屋所有权依然归产权人所有。但长期闲置可能面临一些问题,如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损坏,维修责任由产权人承担。同时,部分地区可能会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整治,鼓励合理利用。

3.无产权证明:这种情况比较棘手,如果祖宅建造时间久远,无法提供有效的产权证明,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查、邻里证明等方式来确定其归属。可能会出现与村集体或其他家族成员存在争议的情况。

三、真实案例剖析:洪氏大宗祠产权归属案

案号为(2016)闽0503行初19号、(2022)闽0502民初8167号等的洪氏大宗祠产权归属案,该纠纷自2010一直持续至2024年才最终圆满执行。

图/洪氏大宗祠现状

基本案情:

洪氏大宗祠作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0年前后,洪某杰等人与洪氏宗亲会就洪氏大宗祠归属、管理问题发生争议。洪氏宗亲会推选出代表,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8名被告立即搬出洪氏大宗祠并交付原告管理使用。被告则认为大宗祠是祖宅和家祠,有“事实根据”,如农村实行家庭承担责任制时,不少成员受托管理了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不动产,因此认为大宗祠应归其所有或有权居住使用。

判决要旨: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据宗祠内石碑上刻录的《劝捐建洪氏大宗祠序》内容,确认了两岸洪氏宗亲共同捐建宗祠的事实,并认定该宗祠属于全体宗亲的共同财产。法院最终判决,洪氏大宗祠为全体洪氏宗亲共有,并要求八名被告将宗祠移交给原告十六人,由他们代表全体宗亲进行管理。同时,法院还明确要求将宗祠恢复为促进宗亲团结和闽台文化交流的公益场所。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维持了这一判决。

2024年6月,本案判决得到全面执行,洪氏大宗祠正式移交至泉州洪氏大宗祠文物保护中心管理。移交后,全球洪氏宗亲积极响应,捐款总额达1400万元用于宗祠的修缮工作。此后,来自海内外及两岸的洪氏宗亲超过3000人次专程前来寻根谒祖,宗祠成为连接亲情与文化的重要纽带。法院在案件执行后及时进行回访,并发出司法建议,指导宗祠的保护与合理利用。2025年1月,该案因其典型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入选福建法院十大典型案件,并被评为2024年度“十大执行案件”。

图/宗祠顺利腾空并移交泉州洪氏大宗祠文物保护中心管理

四、祖宅、祠堂的传承与保护:建议与思考

1.加强法律意识,明确产权归属

对于祖宅和祠堂的产权和使用权问题,家族成员应加强法律意识,明确产权归属。如果祖宅或祠堂的建筑物有合法的产权证明,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产权的合法性。

村集体在处置涉及祖宅、祠堂的土地和建筑时,要遵循法律程序,充分考虑家族情感和历史文化因素。

如果遇到祖宅或祠堂的产权和使用权纠纷,家族成员应积极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不仅可以保护祖宅和祠堂,还可以避免家族内部的矛盾激化。

2. 尊重历史传统,合理利用资源

祖宅和祠堂作为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家族成员应合理利用这些资源,避免因产权纠纷而导致祖宅和祠堂的损毁。

村集体和家族成员可以合作,共同出资对祖宅和祠堂进行修缮和维护。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祖宅和祠堂,可以申请政府的文化保护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3. 文化传承和保护

家族可以定期组织在祖宅和祠堂的活动,如祭祀、家族会议等,让年轻一代了解家族历史和文化。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拍摄家族纪录片、建立线上家族文化展示平台等,将祖宅和祠堂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下去。

五、互动话题:你的祖宅、祠堂还好吗?

祖宅和祠堂是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你的祖宅、祠堂还好吗?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产权纠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