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委会对中国电车加征关税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欧盟称提案已经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
消息称,欧盟中10个成员国表示支持,其中包括法国、意大利、波兰、立陶宛等;5个国家投了反对票,包括德国、匈牙利、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芬兰、瑞典、希腊在内的12个国家弃权。
实际上,欧盟对于中国电车的关税纠葛已经持续了很久。
6月,欧盟通知中国的电车制造商将对电车展开“补贴调查”;7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8月,欧盟宣布对中国上汽、吉利、比亚迪的电车执行临时额外关税。
就在此次投票之前,几个欧盟国家强烈发声反对提案。德国明确指出这个提案“根本不会提高欧洲汽车的竞争力”;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警告“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将摧毁欧盟经济”;西班牙经济部长库尔波在致欧委会的信中说,欧盟“不应该征收此类关税”,而应该“保持谈判态度”。
在如此割裂的状态下,最终这个投票结果创造了一个尴尬的历史:它是欧盟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弃权国家多于支持国家,更远远多于反对国家的提案。
按照欧盟的说法,这个议案实际上变成了一只“薛定谔的猫”,它没有“被否决”,也不会“立刻执行”。直白点说,这个议案是一个筹码,未来将支持中欧电车的继续谈判。
不过,仔细剖析这个“谈判筹码”,我们可以窥见欧盟国家的“既要又要”。
“既要”资金技术,“又要”独享红利?
在提案中,额外关税只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汽车部件和在欧盟生产的车并不包括在内。
客观说,这也反映了欧盟乃至世界最无奈的地方。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部件是电池。
现今,从产能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国;从技术来看,中国拥有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技术,完美绕过了稀有矿产的供应瓶颈;从产业链看,中国生产了几乎所有防止电池短路的隔膜和电池导电溶液。可以说,如果不与中国合作,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电车领域取得成功。
反观欧盟,他们电车转型之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落后、市场不成型、利益集团又通过政府游说挡着绿色能源转型道路。
综上,欧盟国家心里明白,自己需要中国成熟的电车技术和大量的投资,否则在电车这个跨时代的竞争机遇中将彻底失去“上桌机会”,可是又不想让中国分享市场红利。
啧啧啧,小算盘打得真不错,要钱要技术,又不想分口汤呗。试问,谁愿意?!
“既要”短期政治收益,“又要”长远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欧盟面对着世界格局巨变带来的多重冲击,主要国家整体经济疲软非常明显。意大利2023年GDP总量为2.25万亿美元,还不如金融危机的2008年,那一年他们的GDP是2.4万亿美元;法国一直债台高筑,2023年财政赤字比例达到5.5%,远超欧盟规定的3%的标准,眼下正受到欧盟财政监管制度的约束。
经济持续低迷导致社会问题频发,整个欧洲社会犹如二战前夕那样民粹主义酝酿泛滥,形成封闭、排外、短视的社会思潮,政治光谱右移。2022年以后,“意大利兄弟党”、“芬兰人党”、“瑞士人民党”、“荷兰自由党”、“奥地利自由党”等极右翼政党纷纷站上政治舞台。
在这种背景下,欧盟政客现在的战略,既想讨好选民右翼思潮中的“贸易民族主义”以维护自家政党利益,又想向中国讨“一杯羹”发展自己的长远利益,所以在电车的问题上,欧盟很多国家显得左右摇摆又徘徊不前。
以意大利为例。7月份,意总理梅洛尼访华之前,作为先遣部队的“意大利企业与制造部”部长乌尔索来华会见了东风汽车集团和奇瑞汽车高管,一再强调在电动汽车领域将与中国发展“工业伙伴关系”。当然,这并不影响意大利在此次10月的投票中投出赞成票。
既要“欧盟齐心”,又要“打击对手”?
可以理解的是,欧盟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不过他们知道,为了与世界对话必须联合起来,“欧盟齐心”扩大国际音量,所以这个议案才能走进欧盟的投票厅,成为布鲁塞尔向世界发出的强音。
但是,各个国家之间心里那些“小九九”也很清晰。以意、法、德三国为例。
德国的汽车工业长久以来在中国市场收益很大,成就了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但是这几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力成本、能源、出口这德国经济的“三架马车”惨遭重创,有点支棱不起来。
反观意、法两国,他们汽车早已渐渐淡出中国市场,对中国的出口以葡萄酒、奶酪、奢侈品为主,受议案的影响相对较小。
所以,此次在德国强烈反对之下,意、法等国投了赞成票。很明显,一些国家想联手,通过议案打击德国在欧盟的经济地位,弱化德国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
既想“割肉伺鹰”,又要“内部稳定”?
美国因素一直深刻影响着欧盟成员国的对华合作。一些欧盟国家普遍依赖美国,尤其在安全上。一直以来,美国将欧洲各国的安全依赖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迫使欧洲国家在“脱钩断链”“产能过剩”等涉华问题上配合美国的战略。
一些欧盟国家如立陶宛、波兰等,纷纷做了美国的“马前卒”,在涉华的所有议案中都不遗余力“反对到底”,还有一些国家不敢得罪美国只能奉迎。
这为欧洲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很多依赖出口的行业和从业者。
比如法国干邑白兰地产业现在正生死攸关,其涉及4400多个农场和约8.5万个工作岗位,2023年销售额下降22%,新葡萄种植区大幅减少,行业已经全面陷入困境。在此次投票之前,法国干邑协会致信马克龙,说自己是“被牺牲的”,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无关紧要”。
只能感叹,“割肉伺鹰”是欧洲一些国家的“奉美之道”,只是这次,又被拿来当炮灰的“肉”不同意。欧盟的政客们一边出让利益迎合美国战略,一边还想维持住国内的稳定,属实有点过于乐观了。
贸易保护在西方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是从未取得成功。
1981年,美国对日本汽车实行配额限制,当时美国汽车行业在不思进取下彻底失去了技术优势,最终没有挡住日本汽车的崛起;
2002年,美国提高钢铁进口关税,成本上升最终由消费者买单,需求骤降直接导致了20万个工作岗位的消失。
历史已经证明了无数次,市场竞争力从来不来自于人为加高的贸易壁垒,而是产品的性能价格与市场的开放竞争。
欧盟如果坚持选择闭门造车,那时间一定会告诉它,这不是可以“既要又要”的博弈,而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