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不爱进慰安所?一个日本兵说:有一种方式更刺激

莲蓉简史 2025-04-28 21:29:04

1937年12月13日清晨,紫金山的薄雾尚未散尽,南京城墙上最后几面残破的青天白日旗在硝烟中飘落。日军第16师团第33联队的士兵田所耕三端着三八式步枪,踩着破碎的城砖冲入光华门。

田所耕三记得,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城墙上突然传来零星的“砰砰”声——那是中国士兵的汉阳造步枪在作最后的抵抗。

田所耕三

“嗖!”尖锐的破空声擦着钢盔掠过,田所的后颈瞬间沁出冷汗。这种无声的死亡之音他再熟悉不过,那是捷克式轻机枪7.92mm子弹在射来的子弹。城墙上残存的机枪巢仍在喷吐火舌,子弹打在青石板路上迸溅出点点火星,这些顽强的人是南京城里的好汉,他们还在做着最后的搏杀。可是这些勇敢的人,最后都葬身在了城里。

三天之后,孝陵卫附近出现了慰安所。田所跟着队伍经过时,看见十几个面色惨白的少女蜷缩在帐篷里,她们的蓝布衫上沾着泥浆和血迹。军曹正在用木炭在木板上歪歪扭扭写着“慰安所”三个字,旁边标注着“1円50銭/30分”。

但士兵们更热衷于在城里“狩猎”,那样不用花钱还很刺激。田所耕三在城里找到了一个瑟瑟发抖的少女。她藏身的夹层仅容半人屈膝,角落里散落着发硬的馒头碎屑。田所耕三拽住她细瘦的脚踝往外拖,那天小队对这个少女犯下了禽兽暴行。

在中华门附近的某处宅院,田所的小队发现了更精巧的藏身所。二楼的木地板被凿出仅容孩童通过的暗门,掀开木板后,里面竟藏着母女三人。

母亲将两个女儿护在身下,发髻上插着的银簪在昏暗中泛着微光。当刺刀挑开她们蔽体的棉袄时,阁楼窗棂的冰花正折射着血色的夕阳。

南京城外的情况同样惨烈,五个农妇的尸体横陈在灌溉渠中,结冰的水面下浮动着散开的发丝。最年长的妇人右手紧攥着褪色的红头绳,旁边漂浮着婴儿的绣花襁褓。

当工兵铲破开冰面打捞尸体时,田所注意到她们脚上的布鞋都打着整齐的补丁——这是江南农妇特有的勤俭。她们藏身在灌溉渠里,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日本兵的魔爪。

南京城破月余后,下关码头的寒风中开始飘荡着异样的气味。田所耕三在江边巡查时,发现一处芦苇荡里沉浮着大量女式棉袍。这些浸透江水的衣物异常沉重,因为每件棉袍的夹层里都缝着银元或地契。这些逃亡到城外的女人,藏身在郊外的芦苇荡里,可是她们依然没能逃过这一劫。

小队抓来的女人都关在了阁楼里,每天都有日本兵上去。三中队的阁楼上总是有六七个姑娘,关了一个多月后才放回去。由于人总是不断地往里送,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少人。

有的人不堪其辱而死,有的则因为反抗被杀。最后姑娘的家人拿钱来赎人,她们才被放回去,而没钱没有家人的姑娘,只能悲惨地死去。

这样的惨剧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惨剧在当时看来觉得理所应当,可是事后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残忍。这些可怜的姑娘,她们的命运实在太凄惨了。

这些破碎的记忆碎片,如同南京城墙上的弹孔,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肌理之中。田所耕三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他在晚年回忆这件事情时这样说道:

“日本兵为何不爱进慰安所?因为有一种方式更刺激,那就是狩猎的女人。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诸多暴行。我为当年的罪行忏悔,这样的悲剧但愿永远不再上演。”

0 阅读:1240

莲蓉简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