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问:汉王有不法的传闻?杨士奇几句话,朱高煦被赶去封地

秋萧浅读 2023-02-17 09:35:51

1417年,汉王朱高煦被派去封地。但他为了夺权不肯离开京城。一天,朱棣问大臣杨士奇:“听说汉王有不法的传闻?”杨士奇淡定地回了一句话,朱棣一惊,立即把朱高煦赶走了。

朱高煦为了夺权,他一直在给太子朱高炽“出难题”,太子几次三番被“陷害”,幸好有杨士奇在。

1414年,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北巡归来时,他出来迎驾稍微晚了一会,这让朱棣很不高兴。

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被朱高煦把握住了机会,他添油加醋地编造各种小道消息,主旨很明确:太子迎驾晚了,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这是企图不轨。

朱棣大怒,一气之下把与太子有牵扯的人,全都关进了监狱。太子的人几乎一网打尽,但除了一人例外。

这人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最聪明之处在于,虽然他一直在太子身边,但是他处事冷静,公正客观。朱棣并未把他认作“太子的人”。

此时,“倾向”太子的大臣们,纷纷倒台。原先阿谀奉承的大臣们,全都不见了。他们要么隐退,要么倒戈,只剩杨士奇一人。

一天,朱棣找来杨士奇,直截了当地问:“太子有没有二心,为何迟缓接驾?”

杨士奇坚定地回答:“太子对您一直很尊敬,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子的过失,与太子无关。”

朱棣听完,笑了起来,他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但他话锋一转,又问道:“太子监国的能力如何?”

杨士奇后背瞬间凉了,他敏锐地感觉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到来了。

然而,这却难倒了他。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群众打成一片,可以独自处理政事,有很高的威望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朱棣肯定心想:太子如此举动,是想拉拢大臣、抢班夺权、企图不轨吧。

但是,如果说太子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什么事情就吩咐大臣去做,又显得太子十分没用。

说太子能干不行,说太子不行也不行,这下杨士奇可为难了。

但他没有慌乱,多日陪在太子身边,这种场面他也经历了不少,他迅速理了理思路。这时,他表现了出色的外交官的实力。

他说:“太子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从大臣的合理意见。对于不对的意见,他也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这席话一出,既显示出太子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这下,太子朱高炽在朱棣心目中的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

朱棣心中的天平秤又向太子倾斜了。但更绝的是,之后他说了一句话,让朱棣把朱高煦赶走了,直接稳固了太子的地位。

1415年,朱棣打算迁城,但此时朱高煦主动要求增加自己的护卫,这一下引起了朱棣的警觉,朱棣决定让他去青州。

其实,册封太子后,就已经让朱高煦前往封地了,但他胡搅蛮缠,以各种理由推辞。朱棣也没有强制执行。

这次,朱高煦为了夺权,依旧迟迟不肯离开京城。朱棣明示暗示了几次,他还是无动于衷。

朱棣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他找大臣个个谈话,想解决心中的疑虑。他先找到大臣蹇义,问道:“我最近听到很多汉王行为不法的传闻,你知道这事吗?”

然而,蹇义虽然忠于太子,他又惧怕汉王朱高煦,恐怕掉入陷阱,怕实话实说又遭了殃,便摇摇头,什么都没说。

朱棣又接连叫来其他的大臣,都是这个结果。他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失望之时,他突然想到了杨士奇。

问题一出,杨士奇窃喜,心想:皇帝对朱高煦起了疑心,机会来了。

但是这次,他没有像之前委婉含蓄,他的一针见血,让朱棣一惊。

他淡定地说:“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要迁城了,在这个时候,他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

朱棣瞬间震惊了,朱高煦三番两次不肯走,如今要迁城,他却执意留在南京,这不是图谋不轨还是什么?

不能再拖了,朱棣不顾朱高煦的哀求,强行把他送到封地。储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秋萧浅读】

不得不说,杨士奇是个忠心耿耿、正直无私的人,在太子被冤枉、处于劣势时,依旧坚守在他身边,替他排忧解难、伸张正义。

他并未像“墙头草”一般,风往哪吹,他往哪倒。他像松柏一样压不垮、打不倒,屹立在风雨之中。

由于他的足智多谋,让太子免于危难。用他的聪明才智,为了稳住了太子的宝座,才出现了仁宣盛世。

0 阅读:47

秋萧浅读

简介:读史明智,用独特的视角带你看百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