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号那天,北京人民大会堂热闹非凡,正在给尼克松总统办欢迎宴会。舞台上,《赤色娘子军》的表演正在进行,尼克松总统看得挺入神,同时还留心听着江青在一旁开心地聊着天。
这张照片一流出,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特别是照片里头的另一位人物,更是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说的是坐在他们后头的那位戴眼镜的姑娘,模样真是俊俏,特别抢镜。
后来好多大场合都能看到她,她简直就是那时候外交圈里的红人,连基辛格都说,她要是去竞选美国总统,绝对没问题。可让人奇怪的是,她都80岁了,还没结婚呢。话说回来,这个女孩到底是谁啊?
【天赋异禀的翻译官】
她其实是位交际翻译家,名字叫唐闻生。在咱们国家70年代那会儿,她是交际圈里有名的五大美女翻译之一,跟王海容等人一样,都是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做英文翻译的。
她们英语说得很溜,而且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中美双方的观点和立场,在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唐闻生出生在一个有文化背景的家庭,老爸是个大学教授,老妈则是个医生。据说,唐闻生的老爸是在听到她哭声的那一刻,才匆匆赶到医院的。他觉得,小家伙像是知道老爸要来接她们母子回家,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闻生。
回国前,他们住在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一栋老旧小房里。虽然房子不大好,但周围邻居可不一般,都是各行各业的大佬。而且啊,那地方书特别多。
小时候的唐闻生,不仅享受到了挺前卫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材料,而且一有空就往阁楼钻,埋头看书。她还老爱跟楼里那些各行各业的牛人凑一块儿,聊历史,侃未来,啥都说。
在这样好的学习环境里,唐闻生不光被爸妈的爱国情怀所影响,还学到了好多知识。年纪轻轻的她,已经变得举止大方,性格温和又谦虚,还是个读了很多书的小才女。
她打小就对外语特别着迷,还特有天赋。外语说得溜的她,进北京外国语学院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一进学校,她就成了风云人物,不管是学校搞的大型晚会,还是同学们自己组的小聚会,她总是那个最闪耀的焦点。
唐闻生这人,学习好,性格也好,英语说得溜得很。他在学校里头参加了好多活动,但学习一直没落下,天天都用心学。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只用了短短三年,就把本该五年学完的课程都搞定了。
这位超级聪明的女生,直接跳过了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简直就是个传奇。在学校,大家都特别佩服她,也特别羡慕她。就这样,在一片赞扬和羡慕的眼光里,她轻轻松松地就从大学毕业了。
可唐闻生压根没想到,在她那光彩夺目的大学生活初期,就已经有人默默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姑娘,而这人,将会成为左右唐闻生后半生命运的关键。他就是唐闻生的命中贵人,也是她的良师益友——冀朝铸。
【周总理:赶上你师傅】
冀朝铸那时候是周恩来总理固定的英文翻译,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正忙着有条不紊地搞外交。周总理感觉新中国太缺翻译人才了,于是就让冀朝铸到处去找国家急需的高级翻译。
冀朝铸心里的头等大事,那就是要考上咱们国家外语教育的顶尖之地——北京外国语大学。干翻译这行可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他这种代表新中国形象的翻译官,不光得翻译水平高超,语言功底扎实,还得长得端正,形象好。
唐闻生是个大人物,自然吸引了冀朝铸的注意。从各方面来看,唐闻生都是最理想的人选,所以很顺利地,他就成了冀朝铸的弟子。
唐闻生真是挺给力,一九六五年那会儿,她就进了教育司翻译处的英文组工作。那时候,她还没到二十二岁的年纪呢。
冀朝铸对这个徒弟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特别下功夫培养,对她极为看重。只要碰到能让唐闻生锻炼的机会,他总是第一个想到推荐她。
那时候,周总理受到了芬兰大使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宴会。跟他一起去的,还有总理议员冀朝铸。不过,芬兰大使同时还请了外交部的条约法律司司长甘野陶先生。在甘野陶先生旁边,站着个咱不认识的女翻译,她就是唐闻生。
周总理心里琢磨着,这人面孔挺新,年纪轻轻的,瞧着有点小紧张,估摸着是头一回参与这种大型外交活动。不由得心里犯嘀咕,就开口问她:“你叫啥名字啊?面孔挺生疏的。”
唐闻生心里本来就忐忑不安,一跟周总理说上话,紧张劲儿就更上头了。但她还是硬着头皮,故作平静地回“我叫唐闻生。”说实话,这种大型的外交活动,她本来是没份参与的。可也真是巧了,翻译官那边刚好缺了一个人,冀朝铸眼疾手快,就让她跟着一块儿来了。
周总理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不就是冀朝铸老跟他提起的唐闻生嘛。唐闻生本人站在这儿,真是让人觉得,听再多也不如亲眼见一见。
这女孩年纪虽轻,但特别有范儿,长得也漂亮,以后肯定能闯出一番天地,成为国家顶尖的翻译高手。
接着,周总理笑着点点头,朝旁边的冀朝铸努了努嘴,对唐闻生说:“加油干!争取两年内追上你师父!”
【被担任毛主席翻译吓晕】
那时候,要是说科学家能拿到的最大奖项是诺贝尔奖,数学家能得的最顶尖荣誉是菲尔兹奖,那在中国,翻译官能获得的最高殊荣,肯定就是给毛主席当翻译了。
唐闻生在外交部才待了一年,每次瞅见给毛主席做翻译的人,心里头总会有点小小的羡慕。可谁能想到,就这么寸,她在外交部没干多久,居然就走运地得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真是出乎她的意料。
1966年夏天的时候,亚非作家的一个紧急大会在北京办完。之后,毛主席还想跟那些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多聊聊,聊得更深入些。于是,他就邀请大家去武汉见他。这时候,翻译官肯定也得跟着去,帮忙翻译。
7月16号一早,毛主席正在长江游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而与此同时,在武汉的外交部翻译官唐闻生,心里头却是七上八下的,和毛主席的悠闲自在完全不同。
由于毛主席常用的翻译恰好不在场,所以那次会议上的英文翻译重任就交到了她手上。当唐闻生得知自己要给毛主席做翻译的消息时,她心里头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不是高兴或兴奋,而是说不出的害怕和紧张。
会议开始前,奇宗华这些法语翻译人员跟唐闻生说:“你担心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话是吧?没问题,别紧张。廖承志和刘宁一也都会在这儿,他们能帮上忙,给你点提示。”
尽管这样,唐闻生心里还是紧张得不行,她以前从没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肩负这么重大的任务。她特别担心自己会误解毛主席的意思,或者翻译得不全面,更怕会出现翻译上的差错。
毛主席游完长江的第二天一大早,几个人都收拾妥当,等着毛主席的到来。可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那位了不起的毛主席,唐闻生心里七上八下的,心跳得太快,差点儿就没站住,感觉人都快晕了。
当她脑子混混沌沌的时候,耳边不断传来呼喊她名字的声音,“唐闻生!你得挺住,你要是倒下了,就没人能翻英文了!”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唐闻生硬是挺了过来,准备给毛主席做翻译工作。
不过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是,廖承志走过来告诉大家:“主席不打算发言了。”唐闻生一听,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总算是放下了,但紧接着,她又感到有点空落落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好剑得靠勤打磨!唐闻生心里暗暗发誓,得好好锤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拼一把,争取当上顶尖的大国外交翻译。
【基辛格:你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1970年11月10号那天,巴基斯坦的总统来到了北京,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唐闻生是主要的翻译官,她可是挑起了大梁。也就是在这次会谈里,唐闻生开始正式加入到中美关系的缓和进程中。
谁都没想到,中美之间的“关系缓和”竟然是从乒乓球这项运动开始的。1971年4月10日那天,美国乒乓球队作为第一批美国客人,来到了新中国。
唐闻生跟着周总理,心里头虽然激动得很,但还是认认真真地把翻译工作做到位,给总理和美国那些乒乓球选手之间建了个稳稳当当的沟通渠道。
美国乒乓球队这次到访,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大亮点,对唐闻生来说,也是她人生中极为闪耀的一刻。
唐闻生在翻译领域表现十分突出,她参与了很多中美两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会谈,比如基辛格秘密来中国访问、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总理去美国访问,还有毛主席和福特总统的会面等等。
唐闻生工作能力出众,而且人品非常好。她对待工作特别上心,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着好好为国家出力。跟同事们相处时,她特别友善,为人低调,从不拉帮结派,也不巴结有权有势的人。
唐闻生是个挺有吸引力的女性,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浑身散发着独立自信的气息。她穿着简单,留着短发,显得格外清爽利落。就算戴着眼镜,也挡不住她那好看的脸庞。
要不是因为得赶作业,唐闻生稍微打扮打扮,那肯定是个特别有气质的美女。
其实,在那会儿的社交圈里,唐闻生可是大家公认的超美翻译,就连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都对她赞不绝口。
基辛格后来悄悄来中国访问时,唐闻生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基辛格还半开玩笑地夸唐闻生:“她要是去竞选美国总统,肯定能行,说不定还比我强呢。”
【后记】
唐闻生是个全能型人才,学习好,人品也正,工作态度更是一流。她长得漂亮,气质也非常独特。可就是这么个优秀的女性,一辈子都没结婚,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翻译和外交工作上,这可是她一生的事业追求。
现在唐闻生女士快八十岁了,但她精神状态还是特别好,年轻时那股子劲儿一点没少,对外交工作的热爱一点没减,这可是她一辈子都在努力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