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先生的系列武侠作品中,半明半暗的描述了中中武术的衰落,从最初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后来的传承凋零,偶有惊艳。这其中固然有作者创作需要的原因,但似乎也印证了“侠以开犯禁”的本质,和功夫发展的必然衰落的历史发展规律。当然本文的解读,未必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只供读者一乐。
功夫是武侠小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金庸武侠世界中,武学流派纷呈,种类丰富,但在经过一番梳理之后,我们会发现,武学在金先生作品中的似乎也走着条通往衰落的道路。
按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大概可以将先生的作品归到以下历史时期,:
朝代
作品
功夫流派
春秋
越女剑
越女剑
北宋
天龙八部
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小无相功、凌波微步、北冥神功、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六阳掌、折梅手、生死符、化功大法、一阳指、六脉神剑、斗转星移、火焰刀、七十二绝技、易筋经
南宋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降龙十八掌、一阳指、九阳神功、龙象般若功、九阴真经、黯然销魂掌
元
倚天屠龙记
乾坤大挪移,九阳护体神功、龙抓手、太极拳、九阴真经、降龙十三掌
明
笑傲江湖、侠客行
紫霞功、独孤九剑(实为宋代独孤求败所创)、吸星大法(实为北冥神功残版),葵花宝典、易筋经、
两仪剑法
清
碧血剑、鹿鼎记、连城诀、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鸳鸯刀、白马啸西风
已经没有太过出类拔萃的功夫,更多是家传绝学或神兵利器,偶尔出现一部前代功夫迷藏,还让一众江湖人物抢个鸡飞狗跳
从武学发展史上看,金庸武侠武学发展基本上以《倚天》为分界,倚天之前由于宋朝的特殊的历史环境,或为了反抗异族入侵,保家卫国,或为了扩大门派实力,武林人士各展神通,优秀人物层出不穷。以英雄大会、华山论剑为代表的武学研讨会又不断地促进武学发展。不管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还是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以五绝为代表的江湖豪杰,创作旺盛,不断在江湖,国家间的斗争中将武学推向顶峰,并为后世留下了,九阴九阳神功这类武学宝典。
倚天时期,中原武学衰微,五大派虽仍有底蕴,但在武学创新方面并没有突破。反而是由西方传来的明教在武学一道上有不少惊艳表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明教乾坤大挪移神功。除此之外,称得上是顶尖的武学少之又少。
张三丰在倚天乃至倚天后时代是一个无法忽视人物。在金庸武侠系列中并没有专门一部作品是介绍张三丰的,作为一名配角人物,张三丰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从少时期就奇遇连连,接触了很多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并且在无意间习得绝世神功、少林九阳神功。凭着这个大机缘,加上本人的天赋异禀,这位配角人物在大英雄们的集体失语,后继无人的年代,当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已经演变为成为传说人物时,独领风骚,创立了太极武学,成为了一个独立时代潮头的大宗师。
这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以少林武林泰斗的地位,虽然武学发展也大有进步,但和惊艳才绝,大彻大悟的张三丰相比,却显得如此衰败,以至于襄阳王的几个爪牙就几乎把少林这个屹立数百年的大派灭门。
倚天之后,到了明朝,功夫创新更加失败,不管是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还是众人想要得到的葵花宝典,辟邪剑法无不是前人遗留的武学残篇。武学的整体发展下滑了一个层次,武学修行,更注重法门,甚至要到了“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地步。
江湖人士对于武学的追求,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比如当盟主,当教主,当霸主,再也没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到了满清时期,由于当权者禁武,武学发展更加艰难。武功本身已经不能改变太多东西,国家机器的压制之下,不论是发展创新,还是作用都大大降低。偶尔一件神兵利器,或前代武学出现,就让江湖人士陷入疯狂。试想,如果你把连城诀中的武学宝藏放到黄药师面前,老先生估计看都懒得看一眼。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武学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个原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符号,不会也不应当消失,但武学或者说武功的发展演变,却似乎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有的人在这条路上坚持传承,有的人却借着武学的名头行招摇撞骗之实。于是武功的存在与否成为了一个国人甚感到矛盾的命题,我们相信武功存在并肯曾经伟大,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精神中最是坚强的那部分东西,我们怀疑武功的实战价值,因为武学在当代的发展已经到了要问“这个世界是否真的需要武术”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