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许多人的印象或许并不深刻,仅存的认知可能源自他与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那段非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者,或许是通过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李飞刀》,以明朝成化时期为故事背景,使得这个年号在观众心中留下些许印记。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明宪宗的名气并不显赫,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他的存在感也相对较低。
尤其是在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的明朝,他的年号“成化”显然不如后世诸如“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等年号响亮。
然而,若我们深入梳理明朝中期的历史,便会发现,这位皇帝的实际成就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确实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君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见深的文治武功朱见深在位长达二十三年,期间文治武功均表现卓越。在明朝中后期昏君频出的时代背景下,他显得尤为与众不同。
他极少杀人,甚至连责打臣下的情况也不多见。要知道,明朝政治向来以残酷著称,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雄才大略的朱棣都是手段狠辣的统治者,而庭杖政治更是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像朱见深这样仁厚的君主在明朝实属罕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纳谏,与明朝后期那些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昏暴之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得益于明宪宗这些可贵的品质,成化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如文臣李贤、彭时,武臣韩雍、项忠、王越等,他们都是当时的佼佼者,这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是相当突出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化时期的稳定与军事成化时期总体上保持了太平无事的局面,即使偶尔出现局部性的军事危机,也能迅速得到平定。
例如,在北疆地区,虽然北元各领袖先后发动骚扰,但他们在侵入河套地区后,很快就被王越率军驱逐出境。此后,成化朝的治陕名臣余子俊又主持修建了秦塞长城,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的疆界。
在内地,虽然也发生过广西瑶族和荆襄流民的“反叛”事件,但同样在成化时期的名臣们的努力下得到了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体制的矛盾与成化时期的调整朱元璋所创立的明朝体制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它高度集权于中央,居重驭轻;另一方面,又允许藩王掌握兵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它既是法纪森严、严刑重典的高度秩序化体制,又频繁发生民变、基层不稳的问题。虽然国力昌盛得以保持,但民力疲惫的现象也日益凸显。明朝政府既不时豁免赋税、赈济饥民、为民惩贪并鼓励百姓告官;另一方面又以重典治民、大军点户等手段实施强硬的经济管制导致役重民困。
然而到了明宪宗时期,明朝初期的那种新锐进取之志和强硬暴戾之政逐渐消退。尽管此时的明王朝显得暮气沉沉且腐败日益严重;但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效率下降和经济管制能力的削弱使得对民生的各种钳制与约束不断放松。
因此明初以来一直受到压抑的民间经济活力得到了相对的解放,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成之治”与朱见深的贡献有些历史学家甚至将明英宗后期的天顺时期至明宪宗的成化时期这段历史称之为“天、成之治”。
可以说正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以及成化皇帝个人相对温和的性格使得困扰明王朝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缓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他统治的这段时间里全国许多地方都呈现出了盛世的迹象。有人认为成化时期之所以能够实现,君昏于上而臣奋于下的局面并消除内忧外患主要得益于太祖成祖的基业和仁宗宣宗的恩泽。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客观,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明宪宗的一些八卦另类爱情就否定他为大明王朝做出的杰出贡献。

图片来源于
事实上成化时期的歌舞升平离不开他这位最高领导人的努力与付出,朱见深无疑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君主,我们应该还给他应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