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需警惕"生态包袱"、理想要解决路径依赖。
文|韦韦
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更多考验企业对新技术经济价值的理解能力,这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依赖于与之配套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创新往往需要重新设计价值传递方式。
2月27日,在小米的新品发布上,继手机、电脑以及一系列家用电器新品推出后,小米SU7 Ultra由雷军亲自发布,新车发布沿用小米不断给予用户创造惊喜风格,最终定价52.99元起,相比特斯拉Model S Plaid便宜近30万元,新车目标成为地表最快的四门量产车,并搭载小米超级三电机系统,标配赛道版散热系统、制动系统,纽北调校底盘系统。

无独有偶,在此之前,理想汽车首款纯电动SUVi8原计划也是在当天发布,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布微博确认了此事,并表示由于与小米SU7 Ultra的上市发布会撞期,选择延后发布。

进入2025年,各大车企密集发布新品,小米汽车在发布SU7 Ultra后,将于今年6月发布旗下第一款SUV,而理想汽车即将推出首款纯电动SUV i8预示告别“增程式舒适区”,在主流市场发力纯电动。
可以看到,2025年将成为小米和理想发力的关键年,但两家企业造车理念和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比来看,小米的造车理念更注重智能生态和高性价比,商业模式上延续小米的生态链和互联网思维。理想汽车则聚焦家庭用户,通过增程式、纯电动技术和差异化定位抢占市场,商业模式上强调精准定位和用户驱动。
事实上,企业的理念和模式不同也反映了这两家创始人雷军和李想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和战略选择。未来,两家企业可能会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去年的成绩,两家企业市场表现较为出色。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汽车全年销量为13.68万辆,理想全年累计交付达到了50.05万辆,是唯一一个销量超过50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品牌。
作为中国科技与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企业,目前小米与理想正以截然不同的路径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在智能电动车赛道进入淘汰赛的关键节点,两款车型的出现不仅是产品线的简单延伸,更折射出两家企业对行业趋势的深刻判断与战略转型的底层逻辑。
小米模式验证了“用户资产跨场景复用”的可能性,但需警惕"生态包袱"——汽车业务必须保持独立的产品逻辑,理想汽车则证明垂直场景的深度创新依然能建立壁垒,但需解决技术路线的路径依赖。
产品布局背后的思考
雷军曾把造车定义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实则延续其"硬件+软件+互联网"铁人三项的底层方法论。

在应用层面,雷军将小米汽车视为小米“手机×AIoT”生态战略的自然延伸,底层逻辑是实现“生态扩展+用户闭环”,与小米现有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生态产品无缝连接,实现“人-车-家”全场景的智能化体验。
按照在手机领域的发展经验,小米一贯以高性价比著称,雷军曾强调“科技平权”,在造车领域采取了“全栈自研+生态整合”的策略,依托小米在AI、物联网、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技术积累,打造智能化、网联化的电动汽车。同时,小米通过投资和合作,快速整合供应链资源,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基于与自身价值网络契合的造车理念,小米汽车正构建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作为小米生态链的一部分,小米通过汽车业务与现有的智能硬件、软件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欲实现“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盈利模式,与此同时,依靠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规模效应,力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
然而,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进度相比华为、小鹏较为落后,今年小米汽车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城市NOA全覆盖以及车机应用商店分成模式验证成功。
与雷军不同,李想坚持‘场景定义产品”造车理念, 其“产品经理思维”在推出的产品L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理想汽车从一开始就聚焦家庭用户,主打“创造移动的家”这一理念,其产品设计围绕家庭出行需求,强调空间、舒适性和实用性。

例如,增程式电动车的设计解决了家庭用户的续航焦虑,其产品定位清晰,瞄准有家庭用车需求的用户群体,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避开与传统车企的直接竞争。李想曾表示,理想汽车的核心是“用户驱动”,而非单纯追求技术领先。
在商业模式上,理想汽车初期采用“单一车型聚焦”策略,例如理想ONE的成功为其积累了用户口碑和市场资源。这种模式有助于集中资源,降低研发和供应链成本,同时选择增程式电动车作为其技术路线,通过内燃机发电延长续航里程,解决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同时也避开了与传统燃油车的直接竞争。
从即将发布的理想I8来看,理想汽车将面临纯电转型“生死局”。据悉,理想汽车在家庭用户品牌认知度达73%,复购推荐率38%行业第一,其在增程式车型占比仍超80%,今年能否完成家庭用户画像从"空间需求"向"场景体验"的认知升级非常关键。
科技公司与传统造车的本质碰撞
对比传统企业,两家企业有着共同点,即从用户痛点出发,而非工程师视角,在商业逻辑方面追求生态价值而非单纯卖硬件,在这方面传统车企会经常陷入“堆栈谬误”——工程师容易高估自己开发的技术价值,但低估技术用来为用户解决问题、获得进步的价值,企业无法直接观察、设身处地思考下一层产品的用户想要什么,开发的产品与产品使用的情境是脱节的。
首先在产品定义逻辑层面,小米和理想与传统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以软件功能(如OTA升级、智能驾驶)为核心竞争力,硬件配置服务于软件体验,例如小米SU7内置HyperOS系统,实现了座舱与智能驾驶深度整合。

反观传统企业,其产品开发基于现有平台和技术积累,更注重机械性能、制造工艺和成本控制,例如大众、丰田等车企的车型迭代往往以底盘、动力总成的优化为核心,软件功能多为附加项。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理想早期押注增程式混动,在纯电续航焦虑时代开辟差异化路径,小米则强调“全栈自研”,从电机(V8s超级电机)到智能驾驶算法均自主开发。传统车企依赖成熟技术,纯电平台开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新技术需通过严格内部测试才推向市场,导致智能化功能落地滞后。
在商业模式方面,小米与理想均在尝试新的盈利方式,李想曾表示“卖车毛利率可接受5%”,但通过软件订阅(如AD Max自动驾驶包)、周边产品(理想商城露营装备)提升利润。小米则计划通过车载应用分成、生态设备联动获利。传统企业利润主要依赖车辆制造和销售。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传统车企的思维仍停留在“用造车的方法造车”,其优势在于工程化能力和供应链掌控力,但面临“诺基亚式困境”,核心能力可能成为转型包袱。
同样,2025年,小米和理想能否持续实现增长,将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创新、供应链韧性及全球化战略中找到平衡点。
行业变局下的战略启示
进入2025年,面临汽车变革日益深化,汽车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新势力能否补齐制造短板,传统车企能否打破组织惯性。
小米模式验证了“用户资产跨场景复用”的可能性,但需警惕"生态包袱"——汽车业务必须保持独立的产品逻辑,理想汽车则证明垂直场景的深度创新依然能建立壁垒,但需解决技术路线的路径依赖。
目前两家企业都在构建数据闭环,小米通过旗下产品语音交互数据优化AI助手,理想利用智能驾驶积累家庭出行视频训练空间算法,可以说数据资产的差异化将决定竞争优势。
此外,小米与理想对供应商投入反映出整车厂向上游延伸的战略趋势,核心零部件的自研比例势必将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
小米SU7出现曾在社交媒体引发“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超跑”现象级传播,理想L系凭借“移动的家”概念定义家庭出行,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产品本身。小米的“生态造车”与理想的“场景创新”,本质上是对智能电动车终局形态的不同解答。
在新能源赛道进入淘汰赛的下半场,能够将技术创新、用户洞察与商业模式有机融合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定义未来的权力,而中国汽车工业,也正因这样的多元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超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