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长斑,可能是血糖失控了!医生:皮肤也是血糖仪

漫漫谈健康 2025-01-09 11:10:27

一位 40 岁的糖友满脸愁容地来咨询,言语间满是焦虑。

她说这几个月来,小腿上不知怎的冒出了好些棕褐色的斑,这些斑不痛也不痒,可模样实在是扎眼,让她心里头别扭极了。她满心疑惑,自己年纪也不算大,怎么就突然长斑了呢?她还以为是普通的色斑,所以急切地想来探个究竟。

仔细端详她发来的照片,又结合其描述,心里基本有了判断 —— 这大概率不是普通色斑,而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 “糖斑”。

所谓 “糖斑”,直白来讲,就是血糖升高在皮肤上引发的一种病变表现。当血糖长时间处于高位,或是波动幅度过大,我们身体的微循环系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尤其是皮肤的微小血管,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进而导致皮肤细胞代谢紊乱,棕褐色的糖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 “冒头” 了。这就是糖尿病性皮肤病。

什么是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糖尿病性皮肤病,也就是俗称的 “糖斑”,有着多种独特面貌。

小腿前方出现的暗红色丘疹,起初可能只是零星几个,极易被忽视。倘若血糖长期失控,它们便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冒出,逐渐融合成片,还伴有脱屑与瘙痒症状。

这一现象背后,是长期高血糖对皮肤微循环造成的严重破坏。高血糖致使皮肤微小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壁受损、管腔变窄,血液循环受阻,皮肤细胞无法获取充足养分,代谢废物也难以排出,进而引发皮肤组织的异常改变,形成这些丘疹。

临床研究表明,众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阶段,小腿前侧的丘疹问题不断加剧,而在血糖得到有效管控后,丘疹状况才逐渐好转。

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部位,有时会悄然浮现黑色、质地类似天鹅绒般增厚的斑块。这通常与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密切相关,尤其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较为常见。

胰岛素抵抗使得胰岛素难以正常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机体为了维持血糖平衡,代偿性地分泌更多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量的胰岛素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过度增殖,同时,高血糖状态下产生的糖基化终产物在这些部位大量堆积,致使皮肤颜色加深、质地变厚,最终形成特殊的黑色斑块。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伴有这类皮肤斑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普遍较大,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也显著升高。

四肢末端,像手指、脚趾及手足背部,也是糖斑的高发区域,常毫无征兆地冒出一些水疱。这些水疱疱壁紧张,内含清澈液体,周边皮肤无明显红晕,愈合过程缓慢,其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皮肤结构的全方位侵蚀。高血糖损伤皮肤神经,干扰神经传导功能;破坏血管内皮,影响血液循环;削弱表皮屏障功能,使得皮肤在遭受轻微外力,如日常的摩擦、挤压时,就容易形成水疱。

临床观察显示,不少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急剧波动期间,手足部位水疱频发,而血糖稳定后,水疱发作次数大幅减少甚至不再出现。

总之,一旦发现皮肤上疑似“糖斑”的迹象,绝不可掉以轻心,应立刻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血糖检测。这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了解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还要监测餐后血糖,评估进食后身体代谢血糖的能力;更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它能精准反映过去两三个月内的平均血糖状况,为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预防“糖斑”滋生,核心在于严控血糖。

1. 饮食上,严格遵循低糖、高纤维原则,减少糖果、糕点等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稳定血糖源头。

2. 运动方面,每周保证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够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助力血糖代谢。

3. 药物治疗务必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切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擅自停药。

4. 日常皮肤护理同样重要。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适度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干燥季节可适当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护肤品,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写在最后:皮肤虽不会言语,却时刻在为我们 “监测” 血糖。时刻留意这些细微变化,把“糖斑”当作身体发出的郑重警示,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与治疗策略,才能在对抗糖尿病这场持久战中抢得先机,守护全身健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