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世界公认中,普遍认为荷兰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国歌的国家。在公元1569年,为了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压迫和统治,荷兰的人民唱着 《威廉·凡·那叟》这首歌,和敌人做斗争,也取得了这次战役最后的胜利。
随后,荷兰将《威廉·凡·那叟》定为国歌,这一做法引起了西方许多国家的兴趣,并纷纷效仿,制定了自己的国歌。
国歌如今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该国人民精神和心声的体现。
然而,日本的国歌却显得与众不同。其国歌仅有28个字,从诞生至今一直饱受国内外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体现的野心过大。那么,为何日本国歌会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呢?
日本国歌产生的背景
自1868年起,日本迈入了被称为“民治时代”的新纪元,标志着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在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深刻影响。日本正努力塑造一个与亚洲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
然而,尽管日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他们仍然缺乏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国歌”。就在这个时候,1869年,英国著名的军乐团教师约翰·威廉·芬顿来到了日本的横滨。当他得知日本还没有国歌时,便向他们介绍了英国的国歌《天佑国王》,并阐述了国歌对于一个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他甚至还表示,如果有人能够创作出合适的歌词,他愿意亲自为其谱曲。
得知这一消息后,日本乐团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邀请了在日军文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炮兵上尉大山岩来指导工作。大山岩不仅精通日语,还对中国历史和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后来更是成为了陆军元帅和陆军部长。
经过多重筛选,大山岩最终从《蓬莱山》的诗歌集中挑选出一首琵琶歌作为国歌的歌词。英国军乐团教师约翰·威廉·芬顿为其谱曲,从而诞生了第一代的“君之代”(Kimigayo)。
有趣的是,这首国歌的旋律与现在的版本截然不同。在1870年的一次活动中,日军首次演唱了这首歌,但并未得到太多的认可。人们普遍认为它缺乏庄严感,需要进行大量修改。
1876年,中村祐庸(原名永仓祐庸)作为日军海军乐队指挥员,提出了对国歌进行改进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日本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开始考虑将宫廷音乐风格融入国歌中,并明确要求新歌必须具有赞美诗的风格。这一建议得到了创作人员的尊重和支持。
1880年7月,一个由4人组成的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修改国歌。在传统音阶的基础上,委员会选择了其中一位成员早弘盛所创作的具有日本宫廷音乐特色的旋律。
最终,在1880年11月30日,明治天皇的生日之际,新修改的国歌首次在宫中进行了演出,并得到了保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君之代》(Kimigayo)。这首国歌不仅见证了日本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日本国家和人民精神的象征。
歌词暴露其野心
《君之代》这首国歌译成中文后仅有28个字,主要由一首诗构成。德国乐团教师弗朗兹·埃克特(Franz Eckert)将其歌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吾皇盛世兮,万代千秋”,第二部分“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第三部分“长治久安兮,国富民泰”。歌曲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天皇的统治可以传千代,甚至传到八千代,可以看到小石头变巨大的岩石,最后到巨的岩石长出青苔”。
尽管从歌词表面看,《君之代》似乎只是在歌颂日本天皇,但它为何会被认为是野心勃勃的呢?这首先要从歌曲诞生的特殊时代背景说起。当时,日本天皇通过权力变动掌握了政权,成为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推翻了历代天皇的传统。
更重要的是,《君之代》贯穿了日本的军国精神,倡导天皇用武力统治四方,实现长期统治。这与昔日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立下的“万世一系”非常相似,展现了极大的野心。
此外,“万代”一词强调了天皇统治的永续性,暗示着天皇的血统将永不断绝,连续地继承和统治下去。而“砂砾成岩兮”则表达了时间的永恒性,认为即使细石化为巨石,天皇依然统治着日本。这一表达还蕴含了逆天而行的深层含义,因为在自然界中,通常是巨石风化成细石,而非细石变为巨石。
有人认为《君之代》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英国的《天佑国王》。可是,英国的和日本有极大的不同,英国国歌表达的更多的是宗教因素,说英国的国王是得到了上帝的保佑的。而日本的国歌则一直强调天皇,使民众在歌唱时不知不觉地被侵蚀思想,聚集到天皇的周围,从而被奴役和统治。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因素,《君之代》一直备受争议,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质疑,而且在国际上也遭到非议。
结语
尽管日本对国旗“日之丸”进行了修改,但其核心标志符号仍然保留,仅仅调整了红色圆点的位置和白色长方形布料的面积,这足以说明日本仍然保留着强烈的军国精神。但是这首《君之代》的国歌还继续保留着,也代表了从二战时候日本的那些军国文化也是会得到出现的,这时候不单单对周边国家是一种伤害,对自己的本国国民也是会有很大的伤害。
对于那段黑暗的历史,日本人应正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否则未来可能会重蹈覆辙。自安倍晋三退位以来,日本暂无大的举动,但若其继续推行所谓的“夺回日本”等荒谬行动,必将遭到历史和日本人民的唾弃。国际社会也应密切关注日本的动向,防止军国复苏给地区乃至全球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