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开始,赵尔陆郑重地接下属于自己的军衔勋章。
家人们都为赵尔陆感到开心,只有他显得忧心忡忡。当天他便脱下了那身授衔时的将军军装,此后再也没有穿过。
毛主席得知后,并未感到生气,而是赞叹道:“赵尔陆真是情深义重啊!”
为什么赵尔陆不穿军装?毛主席又为何会这样说?
弃笔从戎投革命
赵尔陆将军从出生起就被家庭寄予厚望,祖上是书香世家,家人希望赵尔陆能够延续他们的路考中举人,最不济也能在私塾当个教书先生。
然而,世事无常,家道中落,赵尔陆只能孤身一人出门闯荡,来到阎锡山举办的新式中学,也因此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自然知道光靠笔杆子根本不能救中国,于是选择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进行革命活动。
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我党人员,被我党宣扬的思想所感染,便选择加入我党。
这之后他被任命为军需处长,管理部队军需物资的发放以及组织。有的时候部队缺少枪支弹药以及药品,赵尔陆便带着几个人深入敌区购买物资。
在长征过程中,战士们行走得极为艰难,但其实最艰难的还是军需处长。因为他要统一发放每一个军队的粮食与物资。
如果库存不够,他还需要紧急去附近寻找,只为后面的部队能够有充足的粮食。但即便是这样,并不能满足大多数人。
当时有一支部队在爬雪山的时候,寒风刺骨,战士们只能抱团前进。一名团长放眼放去,只见一名战士倒在那里一动不动。
他赶紧上前探查情况,结果发现那名战士已经失去了呼吸。那名团长摸了摸那名战士的衣服,薄得就如同两片树叶一般。
这名战士的衣服连棉花都没有!团长大怒,连忙让人将管理军需的负责人找来。
但没想到那名战士独身一人归来,并带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牺牲的这名战士正是军需的负责人。
原来,他将棉衣分给了其他的战士,还偷偷地将自己棉衣中的棉花抽出来为大家生火。直到棉衣仅剩下薄纱,他终于坚持不住倒下了。
在长征中,任何一个职位的战士都很重要。赵尔陆所在的部队在经过夹金山的时候,缺少棉衣。
赵尔陆便教战士们织毛衣,为长征路上增添了一份温暖。
他带领战士们度过了艰难的长征,但令他悲痛的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一个又一个倒在胜利的前夕,他要带着属于战友的那一份走向胜利。
正是因为在长征期间有如此突出的表现,赵尔陆才会在独特的领域——后勤保障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抗日战场、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上发挥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之际,没想到先迎来的是无法摆脱的战争。而赵尔陆也将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情深义重背后的真相
1950年,几十万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与联合国军展开激烈的对决。
很快,志愿军战士们打退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短板也显露出来,那便是后勤补给跟不上。李奇微成为联合国军的指挥官时,便着重这一弱点攻击我军。
前线着急,后方的补给更着急,敌军接连轰炸补给线,导致前线战士根本没有物资,他们只能饿着肚子打仗。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命令赵尔陆尽快筹备物资,将其送往前线。目前情况唯有加快生产,从数量与质量上双重保持,才能达成目标。
赵尔陆加班加点,努力研究相关武器,并绘制出相关草图,然后分发至各个工厂。
如此统一生产,便缩短了生产时间,这样也能为前线运送更多的物资。
于是,在前线奋勇拼搏的战士迎来了希望,再加上洪学智奔赴朝鲜战场,为其建立起完善的补给线,他们再也没有对武器弹药缺少方面的担忧。
其实,赵尔陆在此时建立的国防生产线,也为之后加强国防建设提供了经验,也算是基础国防工业的雏形。而后,他也一直奔波在国家的后勤工作上。
1955年授衔仪式开始,各位将帅穿上属于自己的那份军装,在中南海接下了属于自己的勋章。
仪式结束后,三五好友许久未见,便聊了起来。陈赓急匆匆往周总理的西花厅赶,想要让他们一起见证自己的喜悦。
许世友跨步来到詹才芳的面前,给他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毛主席也罕见地站在那里,看着将帅们交流嬉笑。
唯有一个人愁眉不展,他就是赵尔陆将军,看着手上的勋章,内心淡淡的喜悦被愧疚冲散。
回到家后,家人都祝贺他,他却匆匆将身上的军服脱了下来,挂在了旁边。众人以为赵尔陆是珍惜这件军装,所以才不愿穿着。
但等到明天,他们以为他会将这份“荣耀”穿在身上,却没想到他还是穿上了之前的旧军服。
众人讶异不已,询问这么做的原因。
赵尔陆却心情沉痛地说道:“有许多战士牺牲在了革命的前夜,而我有幸能够站在授衔台上,都是他们的功劳。这军装,应该是他们的!”
此后,赵尔陆便一直将军装挂在旁边,并小心地保存着,只是为了表示对战友们的尊重与怀念。
在此后,赵尔陆去工作的时候也被提及没穿军装的事情,他一一回复。毛主席得知后,不禁感叹道:“赵尔陆真是情深义重啊!”
因为这份军装能够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所以他不愿再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荣耀加身,却始终告诉自己要低调。在授衔结束后,赵尔陆穿着自己那件旧军装奔波在国防建设的工作上,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赵尔陆明白自己在这方面知识欠缺,只能没日没夜地学习,与其他科研人员学习。
他实地考察具体情况,并亲力亲为,核对每一份实验数据。
即使是个“门外汉”,赵尔陆硬生生给自己搞成了“专家”。不过,他始终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精通,一直说这是众多人的心血。
众人纷纷拥抱在一起,互相祝贺,过了一会儿,他们发现人群中唯独少了赵尔陆的身影。
因为赵尔陆再次踏上了西北的征程,致力于研究人造卫星。他又再次开始自己不寻常的作息方式,想要多为祖国出一份力。
要知道,当时的赵尔陆将军身体已经非常差了,就连走上几步都要喘,医生建议他休息,他却根本没有遵从医嘱,总是在说“再等等”。
然而这一等,他却没能亲眼见证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
1967年,赵尔陆倒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那桌子上面还有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相关数据,他临终前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
赵尔陆将军的最后可能是遗憾的,遗憾自己未能亲眼见证新中国发展壮大。但您请放心,这盛世终将如您所愿……
参考文献
【1】被毛泽东称赞的“内行”赵尔陆,中国军网,2023年12月18日。
【2】缅怀开国上将赵尔陆:授衔后不愿穿上将军服 在办公室奋斗到生命最后一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