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上,有这样一个山地之国,绝大多数人刚刚走出筚路蓝缕的苦难,过上温饱无忧的生活,幸福指数却高居世界前列,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它崇信藏传佛教,境内的寺庙和宗堡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一类建筑;它还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世袭着君主制的王国,国王却愿意主动放弃权力还政于民;它历史上曾是中国藩属国,却至今未与中国建交,这个国家就是不丹。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之国
不丹,全称不丹王国,在梵语中意为“西藏的边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属于内陆国,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6个上海市的大小。不丹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势北高南低,逐次下降,根据地形大致可分为北部高山区、中部河谷区和南部丘陵平原区,当然除了南部边缘小面积的杜瓦尔平原外,山地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95%以上。
其中喜马拉雅山的主脉在最北部的高山区,常年冰雪覆盖,是全国的最高点;中部河谷区则集中了多条喜马拉雅山脉的支脉,如顿嘎山脉、汝东山脉、尤多山脉、黑山山脉、朵炯山脉、孔桑炯洞山脉等,这些支脉由于多为南北走向,山脉之间便发育了诸多纵向裂谷,与上期所讲的亚东沟极其相似,所以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夏季风得以顺着河谷深入,带来充沛的降水。
葱郁的河谷,远处草林深幽,青山含黛,温润静谧,雾气漫过山谷,不丹传统的木楼和佛塔时隐时现。
这使得不丹除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属于高寒气候外,中南部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南部丘陵地区炎热多雨,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而中部河谷地区相对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在800~2000毫米。在这种湿润气候和地形地势的作用下,不丹的森林覆盖率占到了国土面积的72%,境内还发育了诸多如桑科希河、通萨河、马纳斯河等汇入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山地河流。
这些河流由于地势落差大的缘故(海拔最低点是马纳斯河仅有97米,最高点冈嘎本孙雪山海拔7570米),水能资源格外丰富,预计不丹的水电资源蕴藏量大2万兆瓦(MW)。近些年随着印度的投资,不丹大力向印度出口水电,已有约5%得到开发利用。如2021年不丹全国发电量为108.2亿千瓦时,出口印度80.75亿千瓦时,水电产业占到了GDP的15.64%。
全民修行的“雷龙之国”
不丹,又称“雷龙之国”,之所以由此别称,源自不丹的国徽,其主体便是两条相向的金龙,前爪托着一束光明之火,金龙环抱雷电霹雳,外围是一条洁白的哈达环带,顶部用藏文写着箴言“光荣的不丹是不可战胜的”,不丹人崇尚神龙,自称“竺域”,即龙的意思。这与不丹的族群构成和文化信仰息息相关。
不丹总人口约76.3万(2022年),其中不丹族占比50%,包括居住在不丹东部的沙尔乔普人和常居西部的噶隆人,后者是9世纪的藏族移民后裔,尼泊尔族占比35%,是19世纪末的尼泊尔移民,其余为藏族等其他少数族群。不丹首都为廷布,全国划分为东、西、南和中央这4个行政区,涵括20个宗(县),如西方区中的楚卡宗、哈阿宗、萨姆奇宗、帕罗宗、廷布宗。
帕罗宗堡
其“宗”之名便是源自不丹大地上最具特色的一类建筑——宗堡,这是一种宗教和世俗统治的集合体建筑,其选址考虑深远,通常居于河谷富庶地区,或扼守交通战略要地,或据守在高高的山冈之上。比如不丹最富庶肥沃的帕罗河谷,帕罗宗堡便驻守在河谷险要处;还有扼守不丹东西要冲的通萨宗堡,正是建于芒德河畔,其最南端原本为寺庙部分,后来毁坏后遗弃。
不丹前两任国王都曾在通萨宗堡这里统治不丹。如今的不丹王室仍旧沿袭了王储在即位前担任通萨佩罗的传统。
不仅是宗堡,还有传统样式的民宅,不丹的建筑满满的都是藏式风格,这是因为作为世界上唯一以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宗教给不丹的文化历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藏传佛教的典籍中,不丹更是被描述为“神佛的花园”。可以说宗教信仰是不丹最重要的力量,全民尊重修行,每一个成年男子毕生必须完成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的禅修闭关。
此外受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影响,不丹全国不许钓鱼、不许杀生,没有屠宰场,蔬菜全部有机,全国不支持堕胎,教育免费,医疗免费,还格外热衷生殖器崇拜,比如他们会在民宅的白色外墙上,都绘有色彩鲜艳的男性生殖器图案,每户人家的大门两侧都画有男性生殖器,并悬挂着生殖器的木雕,甚至在寺庙里,男阳木雕竟然与佛像一起放在神台上供奉。
究其根源据说是,古代的不丹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繁育人口的能力很低,为了生命的延续,开始对强大生殖力有了崇拜的初衷。后来藏传佛教噶举派支系竹巴噶举有一位名叫竹巴衮勒的修密法的人,他也是一位得道的瑜伽修士,他常以疯癫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警醒和教诲信徒,劝谕百姓不要被眼前的幻象迷惑(类似济公),深受民众爱戴,故而流传开来。
不丹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度,大部分宗堡和许多佛寺每年都会举行节日庆典,最盛大的就是的戒楚节。
藏传佛教信仰是不丹的文化内核
藏传佛教和藏文化对不丹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信仰上,更在于漫长的历史中。公元7世纪,不丹被吐蕃帝国征服后成为其属地,这也是不丹国名返渝释意“西藏的边陲”的来源。之后吐蕃藏人移民后裔在9世纪吐蕃帝国分裂后,组建了最早的独立部落,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在吐蕃帝国的灭亡的战火中获得巨大发展,相继在11世纪形成了宁玛派、噶举派和萨迦派,不丹便是在此时皈依了噶举派。
到了13世纪,随着元朝的建立,西藏被纳入宣政院管辖。受元朝皇帝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均属该派活佛)发展壮大,成为青藏高原上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流派,不过由于不丹僻处一隅,仍信奉噶举派的支系竹巴噶举,不过该派已逐渐发展成执掌不丹世俗权力的教派。之后明朝继续对青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不丹仍归属西藏地方行政体系管控。
夏仲活佛是不丹藏传佛教体系中最重要的转世活佛。
到了明末的1616年,西藏竹巴噶举派热龙寺僧人阿旺南杰因在“竹钦活佛”转世之争中败北而逃亡不丹,得到当地竹巴噶举派僧众支持,仿照西藏的管理模式,以“夏仲活佛”自称,成为最高的政教权威;并任命近侍或当地贵族担任第巴(也称第司),负责处理行政事务,清代汉文史料中通常称“德布王”或“布鲁克巴部长”,逐步统一了不丹,奠定了现代不丹的雏形。
1651年不丹政教领袖夏仲·阿旺南杰圆寂后,不丹内部陷入混乱,随后从1669年开始,不丹与当时西藏地方的甘丹颇章政权(掌权者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爆发了长达62年战争。直到1730年清朝出兵协助不丹平息内乱,雍正帝赏给封号并颁赐敕书,自此不丹再度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期间除了第十一任德布王班觉外,继任德布王都按规制获得清朝册封,直到19世纪中叶。
1772年英国人首次入侵不丹时,不丹依据藩属关系向西藏地方求救,六世班禅大师致信东印度公司调停。
不过由于不丹与西藏在宗教信仰上相近等缘故,其宗藩关系主要由西藏地方加以管理而不是由清廷直接管辖。所以当1772年殖民印度的英国人首次入侵不丹时,不丹也是依据藩属关系向西藏地方求救,六世班禅大师致信东印度公司调停后,英国考虑到不丹并非是其主要扩张方向,故而同意了调停,随即从不丹撤军。期间英国也在不断入侵廓尔喀(今尼泊尔)和哲孟雄(锡金)等清朝的藩属国。
根据《辛楚拉条约》,不丹被迫割让南部最富庶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给英国。
到了1864年,英国再次大举入侵不丹,不丹再度求援但清朝由于对南亚局势的认识不足及自身实力的衰落,无法给予任何实质上的援助,不丹无奈与英国签署了《辛楚拉条约》,被迫割让南部最富庶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即部分阿萨姆平原)给英国。此后不丹退居山地地带,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也开始动摇。
不丹的贵族也在英国的收买下倒戈。图为不丹朝堂上的英国顾问
虽然清廷也在川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加强对西藏的控制,甚至积极介入不丹事务,以强化西藏藩篱。但无奈实力衰落,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基本已无力影响不丹,同时尼泊尔、锡金也先后被英国从东亚的朝贡体系中强行剥离,沦为英属印度的保护国,不丹的贵族也在英国的收买下倒戈。
不丹首都廷布东南山脊之上的金佛,远处目所不及的地方就是喜马拉雅山。
于是当1903年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后,清朝对不丹的宗藩关系被英国的近代殖民体系彻底取代。
上期回顾:亚东沟:从喜马拉雅山南坡钻出“楔子”,直插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
备注:本文是《未定国界》系列的第12章,鉴于全篇六千余字,实在过长,特分为上下篇发布,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微博1002什么,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