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期,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尤其是在统治阶级中。自古以来最是无情帝王家,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曾发生过为了争夺皇权而对自己带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痛下杀手的事,唐朝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安禄山与史思明皆被自己的儿子杀害夺权。
而明朝时期,由于建文帝朱允炆对藩王削藩,导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就在燕王朱棣成功夺取皇位之后,当他清理皇宫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道建文帝留下的圣旨,而当朱棣看到圣旨的内容后痛哭的说道:“父皇害苦儿臣了”。
传位朱允炆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的嫡长子朱标被立为了太子,而后朱元璋开始竭尽全力地培养太子朱标,为此朱元璋下令所有的奏章先呈交给太子过目而后在拿给自己,从而有效的训练太子朱标处理政务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培养朱标的方面,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让李善长、徐达、宋濂等人担任朱标的老师,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太子朱标在巡防陕西回来后就得了重病,身体越来越差,最终不幸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太子朱标的突然离去对朱元璋的打击可谓是沉痛的,然而朱元璋面临的不仅是太子朱标的死讯,还要面对选谁当新的皇位继承人这个难题,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了,耳顺之年的朱元璋开始选定新的接班人。
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宁王朱权、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些儿子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在这些儿子之中只有燕王朱棣与自己最为相像,当新的皇位继承人没有选定的时候,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燕王朱棣很有可能是新的太子,然而结果也并非如此。
而后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了皇太孙,也就是说朱允炆是大明朝新的接班人。这一结果令许多人都不曾理解,尤其是朱元璋的儿子们,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听从。然而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时期有着“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嫡长子继承制。
太子朱标生前作为嫡长子作为大宗,而其他儿子则是小宗,那么朱标的去世皇帝继承人的位置一定是从朱标这一脉优先选择,因此选择了朱允炆,即便是朱棣等人的辈分要高于朱允炆,但是在继承人身份上却要比他们高。
不仅如此,朱元璋统治明朝的三十年里,大量地对大臣们进行屠杀,掀起了腥风血雨,晚年的朱元璋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治国太严、杀戮太多,为此他希望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一位宽仁的皇帝,不仅朱标非常的仁厚,就连他的儿子朱允炆受到他的影响也非常的仁厚,因此朱允炆非常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最后一点,那便是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轰然离世耿耿于怀,太子朱标身体的积劳成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元璋的过度杀戮,朱标的离世,朱元璋非常的心痛,他对朱标的培养要超过他儿子当中的任何一位,一夜之间朱元璋的两鬓斑白。
可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也不过只有十六岁,并且参与国家政务的机会甚少,自身并没有积累什么经验,在朝廷之中也自然没有什么威望,因此朱允炆是否能坐稳这个位置,仍然是个未知数。
好在当时的朱元璋还在世,为了扫清朝廷之中对于朱允炆的一切障碍,不惜对所剩无几的悍将再次进行清洗,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蓝玉,如若朱标再世,朱元璋相信他一定可以驾驭住蓝玉。
但是朱允炆年纪轻轻没有什么威望,更何况朱允炆的弟弟是蓝玉的外孙,一旦朱元璋驾崩后,蓝玉很有可能凭借着手中的兵权废除朱允炆,而拥立自己的外孙,从而开启了外戚专权的时代。
为了永绝后患,朱元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最终处死了蓝玉,随之牵连的还有一些开国功臣包括傅友德等人,这便是洪武四大案之中的“蓝玉案”。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离世,朱允炆顺利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废除了他爷爷朱元璋时期的一些苛政,并且大力削藩,殊不知削藩这项政策很快的引起了全国藩王的不满。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不仅是一位仁慈、善良的青年,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正因为他身上的品质才被朱元璋所看重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再世的时候,不止一次询问朱允炆,如果他的藩王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
朱允炆非常坚定地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以削除他的藩地,也不能见他的地方转让给其他人,更不能举兵讨伐他,听到朱允炆的回答,朱元璋非常的满意。
然而朱元璋为了防止他的藩王儿子们作乱,弥留之际留下了一道秘旨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太监保管,一旦朱棣等藩王作乱,这位太监便可以拿出圣旨交给朱允炆,如果朱棣没有作乱,那么这道圣旨便可以永不见天日。可是燕王朱棣最终还是发动了靖难之役,但并不是朱棣主动谋反,而是在朱允炆的逼迫下不得已而为之。
黄子澄与齐泰为首的朝中大臣怂恿建文帝朱允炆进行削藩,登基后的朱允炆采用了黄子澄的建议,派出一支部队直接袭击了周王的封地开封,而后周王被朱允炆发配到了云南并剥夺了他的全部权利,不仅如此,朱允炆运用同样强硬的手段相继剥夺了湘王、岷王以及代王的权力,将他们贬为了平民,其中湘王为了反抗朱允炆全家自焚身亡。
得知此消息的燕王朱棣非常的不满,并且也深刻地认识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迟早要对自己动手,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与其沦为别人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不如主动出击。燕王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在起兵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为了不让建文帝朱允炆的耳目发现,朱棣在自己的府中散养了五百只鹅,鹅的叫声掩盖了地下打铁的声音,同时为了让朱允炆对自己掉以轻心,朱棣开始长时间的装疯卖傻。
等到时机成熟后,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当朱棣起兵的时候只有五万人左右,而朱允炆则是有五十万大军,然而就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之下,朱允炆还是输了。
起初,朱允炆封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与燕王朱棣作战,耿炳文防守的战术自然是无人能敌,连朱棣都要畏惧,因此当朱棣听说是耿炳文率军与自己交战,他便撤退了。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可以一直任用耿炳文作战的话,取胜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也就不会丢了皇位,但是朱允炆并没有这样做。
朱允炆认为耿炳文是庸才,而后将耿炳文换成李景隆作战,殊不知这位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才是彻头彻尾的战场庸才,燕王朱棣在与李景隆的作战中节节取胜,而李景隆一败再败让朱允炆非常的失望,很快就被下令班师回朝,此时的朱棣的实力越来越庞大,胜利的天平也开始倾向了朱棣。
公元1401年,南京城内的太监因不满建文帝朱允炆而将南京城内守备空虚的情报告诉了朱棣,朱棣决定越过山东,横渡长江直逼南京城。朱允炆想要与朱棣平分江山却遭到了朱棣的拒绝,最终南京城被朱棣攻破。
建文帝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逃了出来后出家成为了和尚,也有人说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地区,而郑和下西洋正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总之朱允炆的下落无从考证,成为了历史的悬案。
圣旨的内容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登基成为了皇帝,是为明成祖。就当朱棣清扫皇宫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了一道圣旨,就当明成祖朱棣打开圣旨的时候,他痛哭地说道:“父皇害惨儿臣了”。
这是因为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之中最像自己的,因此他对朱棣非常的了解,他知道凭借朱棣的性格,一定会起兵的,因此留下了圣旨,作为朱棣的保命符。
圣旨的内容大致为,朱元璋认为朱棣非常的有才能,有皇帝之才,但是由于无法悖逆祖制,还是要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所以即便朱棣起兵,群臣也不要反对朱棣。
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朱棣的身上,朱棣非常喜爱汉王朱高煦,这是因为他是最像自己的孩子,但是最终还是立长子朱高煦为太子,不仅仅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还因为太子朱高炽非常的仁厚。
朱元璋与朱棣都是一位武皇帝,而明朝要正常运作就不能连着三位都是武皇帝,因此朱高炽即位后,成为了明朝历史的仁宗。或许这个时候成为人父的朱棣才会明白父亲朱元璋当时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