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免死金牌”正式的称呼又叫“铁券丹书”,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们世代享受的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因为文字是用朱砂写在铁板上的,因此得名。目前中国存世最早的“铁券丹书”是唐朝皇帝赐给吴越王钱镠的,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中。明朝时浙江有一个姓钱的官员犯了死罪,儿子吓坏了,忽然想起家中还有老祖宗留下来的免死金牌,顾不上多想抱起来就向京城跑去找皇帝朱元璋。那老朱皇帝又是如何处理这事的呢?
国家博物馆中的钱镠免死铁劵,钱氏后人捐献的一、“丹书铁券”最初是汉高祖刘邦为了记录开国功臣们的功绩、笼络功臣而首创的,是一种精神激励行为。汉代的丹书铁券,作用就是跟现在的一张奖状的作用相似。
刘邦的丹书铁券汉高祖刘邦最早的一批铁券丹书共发给了100多个功臣,这些功臣最后被杀得只剩下了5个。被杀的人中,包括了韩信和萧何。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铁券才逐渐具有了免死、免罪的功用。钱镠在唐末乱世以杭州为中心、用心经营两浙一军十三州,保境安民,使“钱塘富庶盛于东南”,老百姓都称他为“海龙王”。“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就是对钱镠最好的评价。
无锡钱王祠中钱镠的挂像钱镠因此被唐昭宗赐予了一块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上面总共刻有333字,概述钱镠的功绩。其中明文写道:“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事实上唐朝小皇帝李晔赐给钱镠丹书铁券时,自己都根本没有指望这张铁券能派上用场。因为风雨飘摇中大唐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唐昭宗自己也被军阀们乱刀砍死了。
唐昭宗李晔,一般而言,亡国之君的日子都是很难过的吴越国王钱镠一系三世五王和他们的后代,都用心地保护着这块免死金牌。
中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免死金牌二、钱镠免死铁劵一路颠簸流离,最后被艰难地保存了下来。宋太祖平定天下,下令吴越国钱家贡献出田亩黄册、主动纳土归降。钱家知道无力抵抗大宋,于是举国投降,同时也将丹书铁券献出。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宽大为怀,没有将钱家的丹书铁券收回,让钱家拿回家继续供奉,以此表示对钱家的信任与厚爱。铁券之后均被收藏于京师昭化坊赐第。钱弘俶死时把铁券传给了儿子钱惟溶;钱惟溶死后交弟弟钱惟演保管;钱惟演死后,由他的第二个儿子钱晦保管......钱景臻是吴越王钱弘俶的曾孙、是开凿东湖的钱暄的儿子,他娶了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8岁的大长公主被哥哥宋英宗下旨许配给钱景臻)。大长公主出嫁时,宋英宗送了很多珍贵的陪嫁物品,还让她带走了吴越王钱镠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这样一来,丹书铁券就又传到浙江钱景臻的手中,成为台州钱氏的镇宅之宝、传家之宝。
宋仁宗的女儿、鲁国大长公主,钱景臻之妻公元1081年,北宋的第六个皇帝宋神宗赵顼下旨调阅钱家的铁券,说明皇帝也与我们普通的头条条友们一样,都好奇心极大。
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浙江临海城被攻破,钱家的“铁券遂失不知去向”。大家为了保命顾不上金牌,也可以理解。民间另有一传说,说钱氏后人钱叔瀤背着铁券一路南逃,不幸于黄岩泽库落水而亡,于是铁券也就此消失于人间。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人能够证实。幸运的是在多年以后,“丹书铁券”被一位渔夫从海里捞出,重见天日。有网友推测,铁劵现在锈蚀得如此厉害,应该是与在海水泡得时间够长有关吧?钱氏第十四世孙钱世珪听说免死金牌重新出世,辗转找到,以十斛谷购回。十斛谷是什么概念?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30斤。十斛谷,就是3000斤谷子。江南并不产谷子,这里应该是稻谷的误写吧?“丹书铁券”重新回归钱氏,钱家举族大事祝贺。朱元璋建国后,也准备给功臣发免死的丹书铁券,但他从没有见过这东西。于是从钱世珪之子钱尚德的家中,调阅了钱家的免死金牌。
明朝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不久钱尚德的儿子、建昌知府钱用勤因任内贪污税粮而抄家入籍、待死。其子钱怞救父心切病急乱投医,于是抱着"金书铁券"就跑到了首都南京去求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了钱怞,验证了铁券是真的后,就下令:发还钱氏全部田产家财,放了钱用勤。钱镠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块唐朝皇帝发的免死金牌,竟然在明代惠及了自己的子孙。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钱氏后人就将铁券沉入水井保藏,更加导致了铁券上的金字剥落了不少。
铁劵上的字越来越少了到了光绪年间,钱家的铁券被人偷走,卖到了江苏苏州。钱家人真是被气疯了,一路查找竟然还又找到了,再花了一大笔钱又把铁券买了回来。日寇侵华,想方设法地要找到钱家的这块金牌。这一次钱家人保护的很好,免死金牌没有被日寇抢去。
现在的这块复刻的铁券,保留在惠山古镇钱王祠中结束语:钱家的一块免死金牌真实故事精彩不断。新中国建立以后,钱氏后人看着字越来越少的铁券,一狠心就把铁券献给了国家,成了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个做法是对的,金牌其实能不能免死,关键是看皇帝的心情。皇帝想让你死,有金牌也没有用。朱元璋给大臣们发了218块免死金牌,其中包括有6名公爵、28位侯爵。但是这些人最后都被杀了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