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莫高窟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以柳看旅游 2023-03-11 07:44:02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洞窟概况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于一体的艺术宝库。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

北朝时期洞窟

北朝时期洞窟窟形主要有三种:①禅窟。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正壁开龛,两侧壁附有方形小禅室,窟顶平顶或覆斗形顶。②中心塔柱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后部凿有连顶接地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开龛造像,前部人字坡形顶,后部平顶。③殿堂窟。平面呈方形,正壁开龛造像或仅造像,个别窟两侧壁开列龛,覆斗形顶或人字坡形顶。

彩塑分为圆塑和影塑两种。圆塑包括主像和其两侧的胁侍像,主像有释迦牟尼、弥勒、释迦多宝并坐像等;胁侍像早期为二菩萨,晚期增加二弟子。影塑有粘贴于中心塔柱和四壁上方的供养菩萨、飞天、千佛等。此时彩塑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姿态简单,风格简朴厚重。

壁画主要有四类:①佛像画。有佛、菩萨、弟子、天宫、伎乐、金刚力士等。②佛经故事画。有佛传故事画,描述释迦牟尼一生或某些主要事迹的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画,为释迦牟尼前生做各种善行救渡众生的故事,如割肉贸鸽、须达拿乐善好施等13种;因缘故事画,为佛度化世人或外道皈依佛教的故事,有沙弥守戒自杀、五百盲贼得眼皈依等9种。故事画有单幅单情节、单幅多情节、多幅连环画等形式。③传统神话传说画。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飞廉、风神、雷公、雨师、辟电等。④供养人画像。即出资开窟造像者在窟内画出自己和眷属供养佛菩萨的形象,其身分有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僧侣以及少数民族等,形象高不及尺,千人一面,排列成行,绘于四壁下部,像前有题榜,题写供养人的姓名、籍贯、职衔。此时的早期壁画设色厚重、浓丽,线描挺拔,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晚期设色明快爽朗,线描遒劲,风格清新洒脱,呈现中原风格。

隋唐时期洞窟

隋唐时期洞窟窟形多样,除四壁一龛窟、中心塔柱窟外,出现了四壁三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新的形式。其中四壁一龛窟数量最多,佛龛加深加大,形式早晚不同,隋代为内外二层龛,唐前期为内小外大的敞口龛,唐后期为仿照床帐形式的帐形龛,龛内造马蹄形佛坛。佛坛窟,隋至唐前期在正壁前凿长方形或马蹄形佛坛;唐后期在窟中央凿方形佛坛,坛后部有背屏连接窟顶。大像窟,高达30米左右,上小下大,近似方锥体,正壁前造石胎泥塑大像,佛座后凿供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前壁开大型明窗,窟外建多层窟檐。

彩塑都为圆塑,数量最多、塑造最精的为与人等高的群像,其组合为一铺三身至十一身不等,大多为七身、九身。主像多为阿弥陀、弥勒、释迦牟尼,还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佛。主像两侧的胁侍像,除菩萨、弟子外,增加天王、力士、供养菩萨等,其中天王或力士像,隋至唐初多置于前室,至盛唐时,由前室进入主室,与佛、菩萨、弟子像共同组合成一个群体。数量最多的群像为释迦牟尼涅半像和众举哀者的群塑,如第148窟主像为长15.8米的释迦牟尼卧像,身后塑有高约1米的菩萨、弟子、护法、国王、大臣等举哀群像共72身。唐前期延载二年(695)和开元天宝时期,先后修造了高34.5米的北大像、27.3米的南大像,均是作善跏坐的弥勒佛。此时彩塑造型浓丽丰肥,曲眉丰颐,写实手法高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壁画题材主要有五种:①佛像画。出现较多的是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

②经变画。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20余种。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但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内容丰富,构图充塞,一壁二至三铺,甚至经变画下还增加屏风画,以补充经变的内容。

③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唐后期出现,为传自西域于阗以及天竺、尼婆罗、犍陀罗等地的佛教传说,如于阗舍利佛毗沙门天王决海、尼婆罗阿耆波尔水火池、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罗分身瑞像等数十种题材。④佛经故事画。隋代逐渐消失,至晚唐复又出现,有善事太子入海等。个别洞窟绘《贤愚经》的故事20余种。

⑤供养人画像。形象服饰描绘细致讲究,形象逐渐增大,晚唐已出现等身大像。并从四壁下部进入入口甬道两壁。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及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是重要的历史画卷。此时壁画艺术经过隋代的探索,唐代臻于娴熟精湛,唐前期人物丰浓,肌胜于骨,色彩富丽,线描采用自由豪放的兰叶描,一派雄浑健康、生机勃勃的气象。吐蕃时期,色彩明快清雅,线描精细柔丽,人物性格刻画细腻,构图严密紧凑,形成细密精致的风格。至晚唐出现公式化的趋向,已缺乏意境和情趣。

五代、宋时期洞窟

五代、宋时期洞窟基本继承晚唐的规范。窟形主要有中心佛坛窟和四壁一龛窟,前者在覆斗形顶四角凿出凹面,以绘四天王。彩塑遭到严重破坏,仅存两窟,造型虽有唐的余风,但表现技艺不如唐代精湛。

壁画主要有五类:①佛像画。大幅的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八大龙王是此时常见的题材。②经变画。各种经变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在每个内容旁插以书写变文的榜题。此时经变与变文相结合。

③故事画。《贤愚经》的故事画进一步增多。第61窟33扇屏风所绘的131个画面的佛教故事画,是同类题材的鸿篇巨制。④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以大幅经变形式出现,如刘萨诃变相,以30多个内容描述圣僧一生的圣迹;第61窟的巨幅五台山图,运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河北道镇州至太原、五台方圆数百里的山峦、河流、城市、桥梁、店铺、兰若、佛塔,还有各种人物活动,如送贡、进香、商旅、行脚、推磨、踏碓等等,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

⑤供养人画像。数量进一步增加,形象更为高大,归义军曹氏政权一门五代及其姻亲、显官、属吏均已入壁。还有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王和王后、甘州回鹘公主供养像等。于阗国王像高达2.92米。这个时期的艺术,前期犹存唐代余风,人物肌肉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有变化,但用笔粗糙简率。后期出现公式化现象,经变内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贫乏,线条柔弱无力,缺乏艺术性。

西夏、元时期洞窟

西夏、元时期洞窟窟形出现一种在平面方形窟顶覆斗形窟的中央设多层圆形佛坛的新形式。

彩塑,西夏仅存二三十身,有佛、菩萨、弟子、供养天女等,继承唐宋遗风,面貌丰润,修眉细目,衣纹流畅;元代彩塑已荡然无存。

壁画,西夏的题材有千佛、供养菩萨行列、药师佛、说法图、西方净土变、水月观音、十六罗汉、如意轮观音等。供养人画像为西夏党项羌人的形象和服饰,身材高大,面形浑圆略长,两腮外鼓,秃发高鼻,细眉修目,戴毡冠或云缕冠,着圆领窄袖团花袍,束带。西夏艺术题材贫乏,内容空洞,形式概念化,神情千篇一律,色彩单调清冷,装饰部分多用浮塑贴金,沥粉堆金。元代壁画题材以密宗为主,出现藏传萨迦派的五方佛、明王、金刚等新题材。供养人画像面相宽肥,男像着笠帽,窄袖袍,六合靴;女像着顾姑冠,文绣衣,长裙曳地。元代的艺术有迥异的两种风格,一种以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第61窟炽盛光佛为代表,采用铁线描、折芦描、游丝描、丁头鼠尾描多种线描造型,设色清淡典雅,这是中原传入的汉密风格。

另一种以第465窟的萨迦派壁画为代表,人物的形象有印度、尼泊尔人特征,铁线描挺拔秀劲,色彩多用青、白、蓝、绿,敷色厚重,这种线描和色彩并重,神秘、粗犷、冷艳的风格来自藏传密教。

人文价值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四大文明体系在这里交汇融合。在莫高窟的大量壁画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来自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艺术因素,古代艺术家们将这些因素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敦煌壁画艺术。1900年,一名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内有文书、经文、文物4万余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经过漫长的发现之旅,形成了一门以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物为主要内容的“敦煌学”。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1

以柳看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