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宁 张瀚允)“以前关注过红十字会的‘急救地摊’项目,想去参加却不知道在哪。今天听说‘急救夜校’开课了,特意带着孩子过来,从小培养他学会一些必备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关键时刻既能帮助他人,也能自救。”
2月15日,郑州市首个“急救夜校”在二七区航海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班。开课前一小时,教室里就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居民。有饭后出来散步的老人,无意间听到便被吸引住;有今年中考体育选择了心肺复苏实践操作、特来练习的初中生;还有一对驱车20多公里带着孩子从高新区赶来学习的夫妻……

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右二)向“急救夜校”学员讲解规范
“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是我们开办课堂的初衷。”2月16日,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急救夜校”是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今年推出的新举措,每周六17-19时开课,主要教授急救理论知识、技能和法律常识,航海路社区是第一个试点社区。
“我们会给前来上课的学员建立档案,记录每个人的学习次数、学习课程。满足条件的学员还可以被推荐参加红十字救护员、救护师资的培训。”冯海河介绍。
第一堂课上,冯海河通过生动的演示和现场互动,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比如如何判断患者意识、呼救求援、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等关键步骤。作为一名律师,他还向学员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支持与保护规定,强调施救者应在确保自身安全及权益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施救。

2月15日20时,“急救夜校”的课程结束后,急救技能的培训还在继续。受访者供图
“来听课的人比预想的要多,后面座位都不够了,有的居民来得晚,在教室后面站着听到了下课,结束时间也比预计晚了一个小时。”谈起开班首日的课堂效果,冯海河表示,大家对急救知识的学习热情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提高急救意识,参与到救人、助人的队伍中来。下一步,服务队伍将会和更多的社区合作,让‘急救夜校’开遍每个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系统全面地学习急救技能。”冯海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