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这一生是非常可悲的,他少年壮志豪情,想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大事业,进京时曾经作诗数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可让李鸿章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生竟然变成了背锅侠,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专门背锅,李鸿章青年时性格顽劣,曾国藩虽然很看好李鸿章的才干,但是却认为李鸿章性格乖张,需要好好磨砺,让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徒弟竟然成为了大清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撑起了大清的一片天。
曾国藩在李鸿章身上耗费了很多心血,李鸿章后来能够在短时间内成长为清王朝的栋梁之才与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关系,后来太平天国起义中李鸿章再次崛起,组建了淮军,投笔从戎,成为了镇压起义的刽子手,李鸿章可以说是全能型人才,能文能武,写的出锦绣文章又拿得动枪杆子,李鸿章作战素以心狠手辣闻名,在镇压起义中经常杀降,为人所不齿,但是李鸿章却丝毫不在意,也正是凭借着这种胆气才敢首开洋务运动,李鸿章虽然被划为顽固派的阵营,但是他却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首创者,和恭亲王一起开创了大清的中兴。
办船厂、造枪炮,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这一切都让李鸿章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然而这种声望并没有维持多久李中堂便成为了人人口中的卖国贼,最先称李鸿章为卖国贼的是光绪的师傅翁同龢,翁同龢对李鸿章恨之入骨,一心想置李鸿章于死地,李鸿章办北洋海军,翁同龢正掌管户部,翁同龢为了让李鸿章出丑,不惜公报私仇,不给海军拨发银子,李鸿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硬着头皮和日军打,结果被人全军歼灭,一大批海军精英也壮烈牺牲,洋务运动也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而破产,李鸿章也陷入了十分悲惨的境地,满朝文武和天下的老百姓都想杀掉李鸿章谢罪。
李鸿章此时一言不发,因为他知道自己只要出来反驳一句,自己可能就真的没命了,晚年的李鸿章处境悲凉,门可罗雀,为慈禧太后背了一辈子锅,最终却落得如此处境,李鸿章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却无可奈何,他一生为清王朝签订了无数屈辱条约,被人羞辱、被人谩骂,他依然闲庭信步,或许他想起了年轻时的壮志凌云,或许他想起了这一生的起起伏伏,如果说年轻时的他在为名利奔波追逐,那么晚年的李鸿章则真正的看透了一切,他太疲惫了,太累了,可是慈禧还是没有放过他。
李鸿章死前都在签条约,李鸿章去世的前一刻,俄国公使还在逼着李鸿章签订条约,李鸿章签字之后,迟迟咽不下一口气,手下人只能在李鸿章耳边流泪轻声告诉他:俄国人说不会再与我们为难了,李鸿章这才闭上了双眼,李鸿章生前位极人臣,死后极尽哀荣。关于他的死因,《清史稿》语焉不详,只说是“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李鸿章素有“肝疾”,临终前一年多逐渐出现疲劳、纳差等症状,符合肝硬化慢性进展性表现。所以李鸿章是死于肝硬化,而非简单的咳血。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