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东坡先生如是说。
人人都爱东坡先生,我也是拥趸者,于是想效仿他,在我的小院子里种些竹子。
知道我有这个想法后,有朋友说:“竹子不可随便乱种,竹子是一种霸权植物,如果直接种在地上,那么若干年后,竹子的根会占领院子的每个角落,其它植物再也无法存活。”
于是我搞来了两个长方形花盆,栽下五棵竹子。
有两棵水土不服,种下去直接死了;还有两棵在夏天最热的那几天,没经受住暴晒。
只有一棵竹子活了下来。于是我的小院就成了“孤竹院”。
今有孤竹院,古有孤竹国。
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其中老大叫伯夷,老三叫叔齐,皆有贤名,老二和他们不在一个档次上。后来老国君去世,这二位相互谦让,都想让对方继承王位,结果白白便宜了老二。
他们听说西伯姬昌有德,于是决定一起去考察。快到西岐边境,听说姬昌已经去世,而他的儿子周武王正兴兵伐商,于是二人朝着周兵来临的方向迎了上去。
不久,在孟津这个地方拦住了周武王的马,二人扣住马缰绳大声的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武王手下欲对二人动武,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对于伯夷和叔齐,历来的看法都是二极分化。
孔子对伯夷、叔齐礼贤让国、叩马而谏、不食周粟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尽管他们最后饿死,但他们“求仁得仁”,没什么可后悔的。
也有学者对兄弟二人则是嘲讽与不屑,认为他们腐朽固化、逃避现实。在法家人眼中,“伯夷叔齐”这些人对于国家来说,可以称之为无益之臣。
我当然没资格做评判,读者可以见仁见智。
结尾还是收回来吧,写我的小院子。
小院几许,收尽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