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种新闻,社会意义不大。
但却是一道习题,可用来训练我们的“领导力思维”。
事件极小,争论极大。
有争论是因为——具有领导力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普通吃瓜群众”是不同的。
再简单些说,这其实是个考察人的思维力是否成熟的习题。
成熟的人和幼稚的人,对新闻看法完全不同。
(02)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成熟,什么叫不成熟?
成熟,其实是个借用词。
是从水果摊上借来的。
水果分成熟和不成熟。
成熟的水果,你咬一口,嘎巴,哎呀妈又脆又甜。
不成熟的水果,你咬一口,哎呀妈满脸都是泪,太酸涩了。
成熟,就是你有让人“利用”的价值了,能给别人带事好处,而不是总给别人添麻烦。
不成熟的人,如婴儿或孩子,需要别人来照顾你,保护你。
成熟就是能够解决问题。
不成熟的成年人,是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03)
第二个,成熟的人和不成熟的人,思维有什么差别?
成熟者善于“解决”问题。
不成熟的人自我“纠结”,构成问题本身。
汉语中的“解决”和“纠结”,也是借用来的词。
这个词其实是根绳子,用来比喻人生。
人生是根绳子,好端端撂在这里,没招谁没惹谁。但不成熟的孩子过来,就会玩绳子,把绳子打个“结”——这根绳子就是他的人生,他把自己的人生打了个“结”,于是人就很“纠结”,陷入痛苦和烦恼中。
成熟者善于“解开心结”。
成熟的人走过来,震惊发现这边有个不成熟的人,把自己人生打成了“结”,把自己缠住了,各种痛苦,各种悲伤。
于是成熟的人上前,“解开”不成熟的人打成的“心结”,让不成熟的人,从自己创造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如果成熟者,“解开”不成熟的人 “心结”手法精妙,不成熟的人就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如果不成熟的人 “心结”并没有“解开”,他就会嫌弃你,说你是毒鸡汤,一点用都不顶。
(04)
第三个问题,人生问题,多数都是自我纠结。
重复强调:
不成熟的人,习惯把正常的人生,打成 “结”。
成熟的人,擅长“解开”对方的 “心结”。
就拿今天的新闻来看:
妈妈姓胡,带女儿在西餐厅吃饭。
女儿手拿冰激凌,啪唧摔了个大马趴,冰激凌弄了一身。
胡妈妈当时就崩溃了,轮起椅子,照女儿砸下:“去死吧!”
餐厅服务生小江,“和同事上前阻拦并将事发视频发布上网。江先生称,事发后该女子多次来到餐厅称其不该把视频上网传播,并扬言要死在餐厅里。经当地派出所调解,江先生向对方赔偿精神损失及医药费1万元后,主动向老板提出了辞职”。
这个新闻说得很明白了。
可为什么网友会争议呢?
——因为这个新闻,是一个“绳结”。
——报道这起新闻的小编,是个鸡贼的小机灵鬼儿,他知道不成熟的人思维方式是“纠结”的,是无缘无故打死结的。于是小编把这个新闻,也打了一个死结。不成熟的人见结心喜,立即纠结。于是争议就产生了。
这起新闻的“结”在哪里?
又该如何“解开”?
(05)
第四个问题,如何解开让人烦恼的“心结”?
我们把新闻的“结”,先“解”开。
要解开新闻里的“结”,就得把“劝阻胡妈妈勿要殴打女儿并把视频上网结果赔了胡妈妈1万元并离职”的服务生小江,拆成两个人——因为服务生小江,被新闻小编打了个“结”。
拆成小江A,和小江B。
于是新闻就变成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
胡妈妈带女儿,在餐厅饭饭。
女儿手拿冰激凌,啪唧摔个大马趴,冰激凌弄了一身。
胡妈妈炸了:“去死吧!”高高举起椅子,对女儿砸下。
危急时刻,服务生小江A冲了上来:“不要用椅子砸孩子,要砸你就砸我吧。”保护了胡妈妈的女儿。
第一件事儿到此结束。
而且第一件事儿,自行构成一个新闻:《孩子摔倒冰激凌弄满身妈妈崩溃欲打孩子被服务生小江A阻止》。
然后是第二件事儿:
小江A勇斗胡妈妈,保护了孩子的过程,小江B在一边看到了。
然后小江B拍了视频——或是截取了餐厅监控的视频——总之小江B把胡妈妈爆打女儿的视频,发到网上。
于是小江B获得了“流量”。
代价是胡妈妈“社死”。
所有认识胡妈妈的人,都在背后议论:哎呀妈,看不出来呀,那个女人平时装得文静秀气,其实凶残无比。看看视频,如果不是那个服务生拦着,孩子早就被她砸零碎了。家暴只有一次和无数次,请大家远离暴力女人。
小江B为了流量,把胡妈妈的情况发视频,导致胡妈妈陷入网络暴力及社会暴力。
所以胡妈妈来找餐厅讨说法:挽回我的名誉损失,不然就死在你家。
餐厅老板把小江B叫过来:王八蛋,你他妈的是人吗?端盘子端菜你不给好好干,在我家餐厅和顾客制造麻烦你倒挺积极,滚出去,你弄出来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警察来了,问清情况,也很搓火:小江B同学,你想当网红是吗?想火是吧?有了流量就赚到钱是吧?可是你的营收是用胡妈妈的痛苦换来的,咱也别麻烦了,你赔人家1万元,OK?
OK,小江B自知理亏,赔胡妈妈1万元。
此后餐厅老板,看狗狗的眼神是温柔的,看小江B的眼神,是凶恶的:滚,好狗不挡道……小江B无以立足,只好辞职。
这是第二件事儿。
也是第二个新闻:《餐厅员工擅自发布顾客视频,顾客社死获赔万元》。
看明白了吗?
这就是纠结。
(06)
小江和胡妈妈,其实是两件事,两个新闻。
但小编故意把两件事儿捏在一起。
这个新闻,类似于“老李勇救落水儿童被判10年。”
你纳闷老李救人是见义勇为,为什么会判刑呢?
打开一看,原来是个杀人犯老李,年轻时也是个好人,也曾救过落水儿童。
但是,老李穷凶极恶杀人,与他年轻时勇救落水儿童,这是两件事儿,多数人都能理解。
但服务生小江的新闻,他制止胡妈妈打孩子,和把视频发上网,这两件事儿挨得太近,所以导致有些网友陷入“纠结”,感受到“老李勇救落水儿童被判10年”的困惑。
其实真正要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不经许可,把胡妈妈打孩子的视频发到网上,给胡妈妈带来麻烦,这事儿该还是不该?
说该,或是不该,就是领导和群众思维的区分点:
领导思维是就事论事,如果领导总是把几件事儿卷在一起,那么他就是个“麻烦型”的领导,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累得半死,却是越忙事越多,越忙效果越差。
这种领导是创造问题的高手,明明没事,他能给你创造出天大的麻烦。
真正具有领导力的人,恰是活得轻松写意。这样的人即使不做领导,一样也活得快乐飞起。
相反,那些无法把纠结的事情拆开的人,他们活得辛苦,活得累,只因他们用尽了全部力气,折磨自己并让自己陷入苦痛。
好人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