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干掉了长途大巴?今天重体验了司机指定店吃饭,开水也要钱

戚哥爱瞎聊 2025-01-12 20:32:00

你是否想过,曾经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长途大巴,今天为何变得无人问津?九十年代,那些车站熙熙攘攘、广播里喊着“大巴发车”的场景,一度是我们对远方的全部想象。而如今,再路过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车站时,你大概只会看到破败的大门,后座灰蒙蒙的大巴,以及司机从车窗探头望来那无奈的神情。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社会飞速发展压垮了它,还是它自己挥霍掉了仅剩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重回那些年长途大巴的黄金时代,看看它抛给我们的复杂记忆。

在九十年代,别说高铁,就是高速公路和私家车都还是稀罕物种。所以要从小县城到大城市追梦,很多人真的别无选择,长途大巴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当时那些跑郴州、韶关等山路的卧铺车,几乎每天都挤得满满当当。车上挨着的乘客,可能有去打工的年轻人,也可能有带着大包小包的家庭主妇,甚至拖着四五岁孩子的老人。这一车人的行李架上,通常放满从家里带来的腊肉、土鸡蛋,甚至还有活物笼子里咯咯直叫的鸡。

路途长,车况更可怕。印象最深的,是翻山越岭的悬崖道路,尤其是那些没有护栏的老国道,司机每次转急弯都得把喇叭摁到底。你能看到车窗外就是深不见底的峡谷,风呼呼从破烂玻璃缝里灌进来,仿佛整个车厢和死神只有一层铁皮的距离。那时候,坐大巴就像打赌,每次顺利到达都能松一口气。可是就算逃过了公路上的危险,“坑”还在路上等着你。

可能坐过九十年代长途大巴的人都有这个记忆:车开到半路,司机突然停在一家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路边饭店,还丢下一句“饭店有厕所,用餐解决问题,快点!车不等人!”。背后真相是,这饭店其实是司机“一条龙”的合作伙伴,专门接待这些大巴乘客。饭店门口往往挂着一块充满烟火气的招牌,比如“山里土菜馆”之类,可里面却是小饭桌、卫生条件差得不忍直视的围餐场。乘客只要落座,一份冷冷的盒饭就直接端上来,根本没得挑选,不想吃都得掏钱,15块20块对九十年代的人来说真不是小数目。

而司机怎么说?哦,他们不吃这些盒饭,坐在单独的小房间里享用山珍海味,抽的香烟也全是店里免费给的好牌子。饭店为什么对司机这么好?因为这些饭店不止挣盒饭钱,还布了好几个局。比如抽奖盒,以“十元一张”的价格唬人,说是中奖几率超高,但最后全是一盒廉价纸巾或者假冒香烟。

更狠的,是那些号称“亏本甩卖”的摊子,卖的金镯子、名牌手机,其实回去一看价格翻十倍不止,甚至根本用不了。这条司机和饭店之间形成的灰色利益链,宰的不只是钱财,还有大伙一路上的信任感。

如果你以为不吃饭就没麻烦了,那也太天真。九十年代的大巴,很多都是夜行车,司机白天睡觉,晚上开车赶路。夜晚本该是趴在卧铺上安静休息的时间,可实际情况却让很多乘客提心吊胆。一些胆大的小混混,会趁车厢昏暗直接动手抢东西,偷钱包、拿手机,甚至威胁人交出贵重物品。司机看见了又能怎样?理都不理,毕竟他自己可能也怕惹上麻烦。

这些事情里,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单身女性。坐靠窗位,凌晨常有人趁昏暗在别人睡熟的时候,偷偷动手骚扰。要真是正经追梦的人,哪个敢一次次坐在这样的“惊悚车”?长途大巴在后来被其他交通方式打败,实在是情理之中。

到了21世纪,长途大巴“步步后退”几乎是用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的。先是高速公路普及,车程减半,后来又有高铁网络越织越密,出行越来越方便,更不用说私家车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你可能还记得,那些曾经人挤人的县城车站,后来是如何关闭的。拆迁、房租压力、乘客减少,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基本都靠运输低成本货物混口饭钱。

但你以为大巴已经完全退出舞台了吗?也不尽然。偏远农村地区,高铁站距离远,顺风车费用高,网约车根本不覆盖。在这些地方,长途大巴还是不可替代的,不少进城打工的农民和家庭依旧靠它来减轻路费负担。可以说,大巴的今天既让人唏嘘,又充满矛盾。

更让人无奈的是,今天的大巴,即便已经很难与高铁、飞机竞争了,套路却还顽强地活着。前阵子,我尝试了一次长途大巴,结果司机不仅中途把我们转卖到另一辆车,还带我们到了“老熟人”开的饭馆。这些饭馆卫生条件依旧不好,自带方便面的话,不掏钱买开水就甭想吃。

当然,很多现代人已经更愿意选择顺风车、平台车之类的方式出行了,但这背后的高成本也让人望而却步。一趟100公里的顺风车价格,可能是大巴的两三倍,这种情况下,经济困难的人依然没有太多选择。

不管是记住繁荣,还是记住曲折,长途大巴陪伴过一代中国人的旅程,也见证了社会和交通变迁的多个阶段。它在人们心里复杂又矛盾的形象,既是梦想起步的地方,也是让人胆战心惊的过客。时代的车轮不会回头,但它载着的记忆,永远不会散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