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遭遇灭顶之灾?

足坛吃瓜 2023-05-17 16:30:33

有人说:“喜剧在当代社会流行可以缓解压力,疏解心绪的诉求。”但也有人说:“当代喜剧已经变成了粗俗,低下,恶搞的代名词”,这一切,在脱口秀这个新的喜剧形式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去年的春节晚会上,脱口秀迎来高光时刻。赵晓卉、邱瑞、何广智和徐志胜四位脱口秀演员登陆春晚,算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但没想到,仅仅3个月之后,脱口秀演员HOUSE(李昊石),让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遭受了“灭顶之灾”。

看到网友的评论,大有对脱口秀痛打落水狗的意味,这让我想起了余秋雨《借我一生》中的一个篇章:

从50到70年代,笑,是一个奢侈的东西。

著名喜剧人陈佩斯有个访谈,说八十年代初,到各地去演出,观众不会笑,不敢笑,不知道看喜剧节目该不该笑。

当时,国家一直尝试通过创建社会主义喜剧以完成对“笑”的改造,今日熟悉的诸种歌颂式喜剧,都可被看作是这一实验的产物。

在那个年代,全国出现多年完全没有公开相声表演的奇观。直到1973年马季唐杰忠以坦赞铁路为主题的《友谊颂》在电台播放,情况才开始解冻。不过据说当时有很多人太久没听相声,兴奋之余,还误以为这部作品便是相声的开山之作。

改革开放后,喜剧开始与国际接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年,随着《脱口秀大会》《奇葩说》一季季推陈出新,脱口秀越来越受欢迎。

“脱口秀”的节目形式起源于西方的“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即只有一位喜剧演员在舞台上用麦克风直接与观众进行互动的喜剧模式,其中的梗、段子往往都来源于表演者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并且随着思路的切换不断灵活转换,具有高度的原创性。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喜剧艺术,单口喜剧以其辛辣幽默的调侃、对社会议题的犀利解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成为了大众喜剧的重要类别,在西方国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2009年,在还被揶揄成“文化荒漠”的深圳,诞生了可能是中国第一家的脱口秀俱乐部:“外卖脱口秀俱乐部”。然而,这个最初的脱口秀俱乐部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带来什么巨响。

时间来到2010年,远在大西洋对岸的生化博士中国人黄西,登上了白宫记者年会,以其特有的中式口音以及东亚人面孔,表演了一段脱口秀,顺带调侃了当时还是副总统的拜登。相信这一段表演对于那个年代的网民以及现在的脱口秀演员来说都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黄西在参加第四季《脱口秀大会》时,还戏称自己是中国的“脱口秀祖宗”。

也是在这一年,做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诞生了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北京脱口秀俱乐部 (北脱)。上海也诞生了可能是本地的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笑道俱乐部。

真正为脱口秀的兴起培育土壤的,是2010年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出现。

2012年,上海的《今晚80后脱口秀》以及《壹周立波秀》的开播,让很多人对脱口秀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尤其是《今晚80后脱口秀》的导演叶烽,在积累了大量经验后,日后独立出去成立了笑果文化”帝国“,而这档节目的幕后写手李诞、王建国成为了日后笑果文化的重要创作者。

2014年,伴随着《今晚80后脱口秀》的持续播出,笑果文化正式成立了。核心人物是制作线上综艺节目的叶烽、贺晓曦和被推到前台的李诞。

脱口秀开始走入流行文化的契机出现于2017年。

2017年,可谓是线上脱口秀喜剧元年,笑果文化先后成功推出了《吐槽大会》与《脱口秀大会》,爱奇艺也举办了CSM中国职业脱口秀大赛。

李诞、池子这几个名字成了在年轻人群体中时常提起的高频词,观众们惊喜地沉浸于这类全新的喜剧形式。在《吐槽大会》出现之前,少有一个综艺节目能将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从名利场的聚光灯中拉出,像身边的普通人一样遭受真实的调侃与戏谑,在语言的幽默中放声大笑。

《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的举办,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脱口秀,也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了脱口秀的舞台。这一喜剧形式经过数十年的演化及转变,终于通过流行文化的土壤打通了多元的圈层,获得了主流市场与资本的认可。

不过,流量是一把双刃剑。除了红利,还有过曝的关注度。节目和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处于聚光灯之下,不合时宜的言论与行为自然会遭受批评和质疑。李诞、池子都因为节目之外的不当言行陷入过舆论漩涡,杨笠代言英特尔更是引发了一轮性别问题的争论高潮……

这些,都不及HOUSE(李昊石)那8个字给脱口秀这个行业带来的伤害。

我只希望,不要再回到那个年代,人们连笑的权利都没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剪刀、胶带、封条,把喜剧这种东西缠绕起来……

最近大火的《漫长的季节》的片尾,出现了一个新的工种:内容安全。

有没有知道的网友,科普一下,这个内容安全到底是干什么的?

0 阅读:8

足坛吃瓜

简介:媒体人士,从事媒体行业多年,带你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