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送心]
这位主叫洪家光,咋个普通法?70年代末,出生农村,没啥背景,技校毕业——拧螺丝!你说这活儿有啥技术含量?谁都能干,可偏偏他不认这个死理,给自己拧了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先从一个画面开始:2022年冬奥会,火炬传递到张家口赛区,桥东区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一位40出头的技术工人,消瘦的身材、黑框眼镜,跟平时在工厂里见到的普通人没啥两样。然而,他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用手中的“刀”创造上亿财富,国家为表彰他,还给了800万奖金。
洪家光的起点可低了,父亲常年抱病,母亲捡垃圾养家,靠几亩薄田过活,从小身上就充满了“不服输”的DNA。他进入沈阳黎明技术学校,学杂不如学精,这话真领悟到了。
1995年,在校园没少闷头苦干。白天学理论知识,晚上用在实验操作上。连通勤时间都没浪费,往返四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上,也在啃书!毕业那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可等进了厂,看到那破破烂烂的车间,心凉半截:“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地方?”
1999年,命运迎来转折。老技师看这小伙子不服输,天天加班到深夜,还乐意请教别人,于是收做徒弟。他也不含糊,跟着学会不少绝活——高速切削内螺纹,金刚石滚轮技术,都练的炉火纯青。
2002年,施展的机会来了。公司接重要任务,得加工金刚石滚轮,这是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关键工具,精度要求极高,误差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厂里唯一能胜任的师傅病了,这活儿谁能接?
洪家光站了出来:“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结果可想而知,天上掉馅饼,你以为是好事儿?第一次尝试失败,折腾了一夜做出来的东西,一个也不合格。但他就像钉子户,硬是和这技术死磕十天,每天14小时泡在车间里,最终把合格产品给“磨”了出来。
这下,他不光是厂里的宝贝疙瘩,连西方国家也瞪大眼。一个技校生,就这么把他们封锁的技术给搞定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一下子省下了8500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传闻说,美国那边开出天价,月薪90万,想把他挖过去。拒绝的很干脆:“我是中国人,技术只留给国内。”现代版的忠肝义胆,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金钱什么都愿意干,可他告诉我们,钱不是万能的,国家情怀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特别注重团队,传承技术,能教的全教,能带的全带。亲自编写教材《车工技能操作绝技绝活》,还带了2000多名高技能人才出来,这阵仗,说是“培养未来中国航空工业的种子选手”也不为过。
现在大家都喊着“要工匠精神”,光靠一腔热血?不,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还有那不服输的“轴劲儿”。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而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缩影。国家从“世界工厂”转型,搞自主创新,技术突破是第一步。你能说不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证明在新时代,谁都能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关键看你有没有那个恒心。其实,成功没有那么复杂。坚持,就是硬着头皮往前走,不轻易放手。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认怂,扛过去就是新高度。
学习,技校生不代表学不成大本事,书本不是摆设,知识是实力的基础。创新,干一行爱一行,搬砖搬出新高度才叫本事。别人停下来时,你往前跑,别人摸索时,你已经尝试无数次,早早掌握最核心的技术,这就是脱颖而出的原因。
结语
从制造大国到强国这条路上,必然需要更多像洪家光这样的人才。国家不缺聪明人,也不缺能干的人,缺的是这种踏踏实实钻研技术、不怕苦累的人。只要你愿意去做,学历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成功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他用汗水、韧劲和执着,打破了人生的困局,更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成“大国工匠”的典范。每个人都像颗螺丝钉,可能不起眼,但只要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磨砺,总有天也能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你可以出身平凡,但绝不能放弃对卓越的追求!愿每个平凡的你,都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免责声明
- 文章基于真实事件,素材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
- 强调故事的艺术加工成分,提醒读者理性看待,不盲目跟风。
点赞走一走,爱你到永久!关注点一点,暴富到永久!
祝您春夏秋冬行好运,东南西北遇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