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加油站是24小时便利店,那充电桩就是限量版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能用的是在服务区厕所后面,还是被五台网约车围剿的“黄金矿位”。油车一脚油门冲进加油站,三分钟满血复活,还能顺手买根烤肠抚慰长途驾驶的饥肠辘辘;电车车主则需要在服务区上演《等待戈多》,一边刷手机一边默念“充电桩之神保佑别跳枪”。

更绝的是,油车车主永远不懂电车车主为何要在零下十度的冬天,一边裹着羽绒服瑟瑟发抖,一边计算“开空调掉电30%”的数学题——毕竟油车暖气是发动机白送的,而电车暖气是电池的“奢侈品税”。
二、关于技术成熟度,老司机的从容 vs 赛博新贵的焦虑油车像一位穿秋裤的老干部,虽然不够炫酷,但胜在“活久见”。内燃机发展一百多年,连村口修理铺大爷都能闭着眼换火花塞;而电车就像刚入职的00后实习生,虽然PPT做得漂亮,但一遇极端天气或颠簸路况,分分钟表演“电池尿崩”。
试想一个场景:你开电车去西藏自驾,沿途风景壮美,但电量告急时,藏区充电桩可能比雪豹还稀有;而油车车主早已在海拔5000米的加油站叼着烟,淡定加满92号汽油,深藏功与名。

二手车市场有个潜规则:电车一落地,身价打七折。电池衰减就像薛定谔的猫,买家永远怀疑“这车是不是被前任车主拿来当移动充电宝”;而油车即便跑了10万公里,只要发动机没唱《忐忑》,依旧能靠“皮实耐造”的人设混个市场价。
更扎心的是,电车车主卖车时总要面对灵魂拷问:“换过电池吗?自燃过吗?续航打几折?”而油车车主只需轻描淡写:“加92就行,保养一次300块。”

油车坏了?随便找家修理厂,师傅抄起扳手就能表演“机械交响乐”;电车坏了?4S店师傅得先焚香沐浴,再请出专用诊断电脑,对着屏幕念咒语般敲代码,最后告诉你:“电池模组挂了,等厂家发货吧,工时费算你友情价”。
更魔幻的是,某品牌电车换电池报价15万,比车价还贵,吓得车主连夜把车供成“电子祖宗”;而油车换个发动机才多少钱?够你喝一箱茅台压惊了。

有人说电车加速快,但油车车主表示不服:“推背感算什么?我要听V8发动机的咆哮,那是内燃机时代的重金属摇滚!”红绿灯起步时,电车悄无声息蹿出去,像极了地铁抢座的大妈;而油车轰一脚油门,排气管的声浪就是一句霸气的“本人在此”。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社恐患者,电车确实能让你优雅避开邻居“你这车充电贵不贵”的灵魂提问——毕竟没人听得见你在地库默默充电的尴尬。

买油车的人像在婚姻登记处签字,虽然平淡但心里有底;买电车的人像参加科技众筹,一边享受前沿红利,一边默念“求别背刺”。油车的优势在于,它早已和人类文明绑定:加油站遍布全球,从撒哈拉到西伯利亚,只要还有石油,就有油车的一席之地;而电车?它还在等待“充电5分钟,续航1000公里”的科幻成真。

因为人类骨子里需要安全感。你可以嘲笑油车车主“老古董”,但他们不用在寒冬腊月为了省电关空调,不用在高速服务区抢充电桩,更不用在卖车时被刀刀见血。油车或许不够性感,但它像一位靠谱的老朋友——不整虚头巴脑的黑科技,只负责在你需要时,稳稳地带你去远方。
(当然,如果你是都市短途通勤党,且充电自由如呼吸,电车真香!但这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