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山头神似毛主席仰卧像,孔令华初见跪地痛哭,李讷感叹很像

小淇阅览过去 2025-04-01 10:05:11
前言:

1991年,海南省的人民争先恐后的到乐东县保国山处参观,不仅如此,各省的媒体也是前去拍摄及报道。

原来,朝着保国山望去,远处的山貌像极了毛主席,事情一经报道便引得各地人民前来观看。

不仅如此,毛主席的女儿,女婿在听说此事之后,也纷纷前来此地参观。

看着远处的山体像极了父亲的模样,一时之间,李敏和孔令华不禁红了眼眶。

那么,此处究竟是自然形成的景观?还是后期经过人工雕琢的呢?

不经意间的发现

1991年,在海南省地矿局工作的一位干部于北京出差回来后,便带着队伍前往保国农场进行视察工作。

保国农场距离附近的县城还要有30公里左右的路程,所以,此处的空气非常清新怡人。

在工作之余,他便出门散步,走着走着他便停下了脚步姚望远方的山脉。

望着望着他便出了神,不知是幻觉还是为何,他竟然觉得远处的保国山上的岩石竟然与伟大的毛主席十分相似。

山体显露出奇特的轮廓,从特定角度望去,山脊线竟勾勒出一幅仰卧的人形侧影。

他立即向叫来队伍来到此处查看,原来竟不是他一人的幻像,其他工作人员也觉得有几分相似。

当天晚上,他于勘探日志中写道:“发现疑似自然形成的人形地貌,头部特征尤为显著。”

鉴于这一重大发现,第二天便年便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农场也请了工作人员前去实地考察,并且将一些具体的数据信息上报给了当地的政府。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得当地的百姓纷纷前来观看,当众人看到如此像毛主席仰卧像的山体,不禁发出了感叹。

只不过,在这其中,也避免不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有可能是人工雕琢的,并非是自然景观。

为了更加具体的确定这一重大发现,当地政府特意派了相关部门的人员前去保国山多次进行实体考察。

1992年8月,当地有名的地质专家及相关部门针对确切的数据召开了会议。

为澄清当时的舆论猜测,保亭县政府委托中山大学地理学院进行独立鉴定。

专家组组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是地球用亿万年时间完成的‘雕刻’,与任何人为因素无关。”

闻此,外省的人民也纷纷前来观看,当见到酷似毛主席的山型后,很多人都热泪盈眶的感慨真是形神兼备。

后来,当地民众将此地叫为毛公山,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的五年之内,毛公山接待的游客为几百万。

更为巧合的是,在毛公山旁还有个宝塔山,根据相关信息记载,此山的海拔为834.1米,而中央的警卫部队番号也为8341,此番巧合令众人惊喜不已。

亲人眼中的毛公山

其中,毛公山最具辨识度的下颌凹陷与鼻梁凸起,与毛主席晚年仰卧休息时的面部特征高度相似。

当地黎族村民回忆,此山被称作“仙翁岭”,数百年来被视为守护神山,但从未有人将其与具体人物形象联系。

直到有人发现,这里的山貌竟与伟大的毛主席神似,才再次的引发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此地。

这一消息,也传到了李敏和孔令华的耳里,听到海南有一处山貌神似父亲的仰卧像后兴奋不已,当即想要赶去毛公山参观。

奈何当时的两人工作繁忙,后来,在海南省政府的邀请下,李敏终于来到了此地。

看到眼前的山体,李敏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父亲在世时,唤她“娇娇”的画面。

父亲去世几年里,她经常怀念起和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那是她一生之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后来,她再也听不到父亲叫她“娇娇”,想到这里,李敏已经是泪流满面。

在工作人员的安抚下,她的情绪才有所好转,在山前合了照,便前往了休息的地方。

不久后,孔令华赴海南考察农业项目,在儋州听取汇报时,保亭县工作人员展示了“仰卧峰”的航拍图集。

当看到如此神似岳父的山貌之时,他同样的去了毛公山,同样的在看到山体之后,泪流满面。

1996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3周年之际,李讷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实地考察。

她携带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的仰卧照片,在观景台进行多角度比对。

据《红墙之外》记载:“李讷同志在不同时段七次调整观测位置,用钢笔在笔记本上标注了21处山体轮廓特征。”

晚年时,李讷接受《国家人文历史》采访时坦言:“最初认为是牵强附会,但当晨雾中的山影与记忆重叠时,突然理解了何为‘天人感应’。”

她特别强调:“这不是迷信,而是自然造化对历史记忆的奇妙呼应。”

彼时,她仍然记得看到山体之后的震撼,真的是太像了。

当今现状

自1992年以来,毛公山也曾举行过几次缅怀毛主席的活动,此地也被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方便游客更好的游览,当地政府还在毛公山的周围修建了瞻望区,纪念碑,凉亭等等。

随着毛公山周边的开发,再次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虽然主席已经逝世多年,但仍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此地参观,或许当看到山体的那一刻,会觉得毛主席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曾离去,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更不会忘记他曾经所做的一切。

2001年,保亭县政府在观景台竖立花岗岩纪念碑,正面刻“自然奇观”,背面引《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纪念方式,既避免了历史符号的过度诠释,又为集体记忆提供了具象载体。

结语:

如今,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山脊时,护林员仍能见到岩壁上细密的水珠,那是亿万年来花岗岩与晨雾的永恒对话,恰似历史长河中真实与记忆的微妙共鸣。

参考资料:

CCTV,海南印象之神奇毛公山

中国民航报,乐东有座“毛公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