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看见一个帖子说小巷人家这才是普通人的日子,我好想说,其实并不普通啊!本来中国最幸运的一代人就是那几个孩子的年代啊,62-72年左右,所有的时代红利都被吃遍了!实现阶级跃升的基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人,75后就明显不行了!
这个剧看完感觉和年代重生文一样,踩着预知的红利在吃,其他年代剧也存在吃红利,但不会每一个都恰好吃在低点高卖的阶段。
这部戏又名《小巷的幸运儿们》,和之前的《乔家的倒霉蛋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最惊奇的是,效益极好的国旗棉纺厂,放在现在,各种学历门槛,大家挤破头都进不去,宋莹竟然是在街边招工招进去的,我还特意找身边的人求证过,那个时候,就有很多国企大厂,在街头招工,招进去就是正式员工(同事父母就是,目前拿着退休金)!
真的低估了时代背景,那时候严格说不算创业,只要胆子大,有点启动资金,基本能起来,跟现在说的创业不大一样;但我感觉那个年代就是那样的,我妈说摆摊都能发财,充满了机遇的年代不是我们现在的牛马能想象到的!
那个年代, 读好书真的有用有出路!筱婷公务员是浦东才开始规划开发,那时候那地方那时候的公务员就是铁饭碗,只是没有现在这么火爆,筱婷稀有名牌大学生,还很优秀,只要肯吃苦愿意去,上岸很正常;
图南作为那年代的研究生,非常稀有了,考试排名应该很靠前,跟老师做项目,还有对口单位愿意要,留魔都顺理成章。这部剧里,人物是没有深厚阶级背景的老百姓,但是家境在那普遍不富裕的年代还是不错的,孩子们读大学和工作是改革变迁,本身优秀,又有时代红利,他们能越走越好是合情合理的。
我妈说起那时候就是:那时候大家都穷,她肯定想都想不到那时候竟然有人家这么富裕!《山海情》和《繁花》就是一个时代的,很好地反映了余华老师的那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差距里”,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几个沿海城市是真的很富有!
看小巷人家,品“顶配人生”!想想他家第三代呢,以筱婷的孩子为例,姥爷新高考第一代高考阅卷人,教育专家,姥姥国营大厂退休,自身家境也不错。爷爷第一代大学生,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奶奶改革开放第一批南下广州的商人,懂潮流懂时尚绝对不止开早餐店那么简单。舅舅鹏飞改革开放第一批商人,舅舅图南建筑黄金时代的老八校同济研究生,上海高速腾飞时期的建设者。舅妈李佳同舅舅。爸爸外企500强第一批管培生,妈妈浦东第一批科级干部。
小巷相比人世间、乔家儿女少了人生难免的磨难、失败与无奈,哪有一创业就能成功,一考就能上岸,一过实习期就分到上海的?太理想了。虽然少了些深刻,但多了些温暖,算是爽剧!
就像父母爱情之于金婚,一个理想一个现实,大家都太苦了,所以看理想剧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