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我的故乡,湖北省蕲春县的高山铺战役烈士陵园,缅怀长眠在这里的380名先烈。77年前,一场载入军史的经典战役在这里打响。高山铺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使大别山迅速变成我党我军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从此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所以自小我一直对高山铺这个地方仰慕已久。后来,我参军了,长期在部队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前来瞻仰这块心中的圣地。77年后的今天,当我踏上这片热土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敬意。

这个地方距离蕲春县城5公里,1992年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我面前的是一座高27米的“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名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碑顶上塑有巨型步枪刺刀一把,碑名之下,是由多人集体撰写的603字碑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亲笔为高山铺战役烈士陵园书写了“壮怀激烈,英名永存”的题词。

1947年秋,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根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4万余人,转战千里,长驱直入大别山。蒋介石急忙调集22个旅约20万人要对我刘邓大军实施“集中歼灭”。其中,国民党军整编第40师(相当与1个军的兵力)自北向南追击我军,师长李振清仗着全副美式装备,疯狂叫嚣要“三日之内肃清共军”。

战役爆发前,刘邓大军减员非常严重,又缺少重武器。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刘邓两位首长审时度势,决定利用我的家乡蕲春县境内高山铺一带的有利地形,创造条件,布下"口袋阵",围歼尾追之敌。

怎么布的"口袋阵"呢?当年10月25号,刘伯承邓小平指挥1纵18旅、6纵第52团和中原独立旅,假装溃败逃跑而诱敌深入,我军2纵、3纵则埋伏于长约7公里、宽约1.5公里的峡谷两侧山地。10月26日凌晨,国民党军第40师及52师第82旅共1.7万余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我军突然扎紧"口袋",用步枪、手榴弹袭击敌人的汽车大炮,将尾追之敌1.7万人全部歼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种"示弱诱敌+地形杀阵"的战法,与2023年俄乌战场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采用的"火力消耗+侧翼包抄"战术是差不多的打法。不同的是,我军当时凭借的是对地形的极致利用,因为高山铺峡谷最窄处仅500米,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么狭窄的地带无法展开。
高山铺战役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战略耐心。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斗争期间,曾数月不与敌主力决战,而是通过土改发动群众,最终实现"生根立足"。这种"先生存后发展"的智慧,对今天如何打赢美国对我们展开的贸易战、关税战同样适用。比如说,我们的华为突破芯片封锁,我们的比亚迪电动车逆袭欧美市场,都是当代版的"高山铺战术",那就是在对手优势领域,我们尽量避免正面碰撞,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开辟新战场实现弯道超车。
说到高山铺战役的胜利,我还要说特别说一说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光荣传统。这场战役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史料记载,我们蕲春的百姓不仅为刘邓大军带路、送粮,自发组织抢救伤员,还协助破坏国军的通信线路。这种深深的"军民鱼水情",源于我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借门板必还,损坏庄稼必赔,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看看国民党军队,强征民夫、抢掠粮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有了这样的坚强后盾,人民军队就会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站在蕲春高山铺战役遗址前,77年前的枪炮声早已远去,但镌刻在青石板上的弹痕仍清晰可见。这场战役提醒我们:真正的胜利从来不只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战略智慧与民心的角逐。当某些国家沉迷于"航母威慑""芯片断供"时,我们中国更应铭记"小米加步枪"背后的制胜哲学,那就是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劣势中寻找转机,这才是高山铺留给新时代的最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