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深夜近12点,塞得港附近的平静被突如其来的金属摩擦声打破。10万吨级的美国“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这个海上巨兽,竟然与一艘5万吨级的货船“贝西克塔斯-M”号发生了碰撞。
这听起来像个蹩脚的笑话,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低级错误。但它真实地发生了,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脸上,也揭开了其背后系统性问题的面纱。
这起事故的戏剧性在于它巨大的反差感。一边是象征着美国军事实力的庞然大物,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经验丰富的船员,另一边则是一艘普通的商船,体型相对较小,航速也不高。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最终以航母受损而告终。事故发生时,“贝西克塔斯-M”号刚驶出苏伊士运河,航速本来就不高,看到航母后更是紧急降速到了0.6节。
信息来源:2025-02-14 14:54·直新闻{美核航母“杜鲁门”,撞了}
即便如此,碰撞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原因令人匪夷所思,“杜鲁门”号居然关闭了AIS信号!
这相当于在繁忙的海上交通中“隐身”,主动增加了碰撞的风险。这种傲慢和自大,最终让“杜鲁门”号付出了代价。“杜鲁门”号的伤情,远比美国海军最初对外宣称的要严重。
美军官方轻描淡写地表示,碰撞只造成了水线以上的损坏,没有进水风险,人员安全,核反应堆也安然无恙。
然而,从流出的照片来看,“杜鲁门”号右舷3号升降机一侧受损严重,外层钢板被撞烂,甚至内部结构都清晰可见。
尽管美军发布了撞船后“杜鲁门”号在地中海进行舰载机飞行训练的照片,试图展现一切如常,但这并不能完全打消外界的疑虑。
信息来源:2025-02-16 17:55·上观新闻{“杜鲁门”号航母受损程度“仍存疑”}
这场事故不仅造成了航母的物质损失,更严重的是损害了美国海军的国际形象。
曾经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如今却因为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撞船事故而沦为笑柄。这不禁让人反思,美国海军究竟怎么了?
“杜鲁门”号的遭遇,实际上是美国海军长期以来过度部署、资金短缺、训练不足等系统性问题累积的爆发。过度部署是压垮“杜鲁门”号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七舰队作为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广阔海域的巡逻任务。
为了维持其所谓的“全球存在”,第七舰队的舰艇使用频率远超设计标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
数据显示,第七舰队舰艇年均海上执勤时间超过200天,远超其他舰队。这种超负荷运转,必然导致人员疲劳、训练不足,进而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
“杜鲁门”号关闭AIS信号的举动,或许正是这种疲惫和麻木心态的体现。长期的高强度部署不仅影响了海军人员的状态,也暴露了美国海军在资金方面的捉襟见肘。
尽管美国军费开支高居全球榜首,且年年上涨,但这庞大的军费却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高额的人员工资和武器装备采购,挤占了用于日常训练和维护的资金。
美国空军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400亿美元的军费中,近900亿美元用于支付工资,剩下的1500亿美元要用于采购武器装备、日常训练和维护,捉襟见肘的窘境可想而知。
并且资金的短缺直接导致训练强度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事故发生的风险,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甚至每月3次任务模拟飞行也无法完成,这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另外美国海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没有像空军那样明确的数据,但“杜鲁门”号的遭遇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过度部署、训练不足,这些都与资金短缺密切相关。
“杜鲁门”号的受损,无疑会对美国海军的部署计划造成影响。原定的红海部署计划很可能因此而泡汤。
信息来源:2025-02-17 09:00·中国青年网{“杜鲁门”号航母被撞恐影响美海军全球部署,红海或出现短暂“航母空窗期”}
而对于现在青黄不接的美国海军来说,要找到一艘能够替代“杜鲁门”号的航母并非易事。
这起事故也暴露出美国海军在战略部署上面临的困境。过度依赖航母这种大型水面舰艇,使得其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显得捉襟见肘。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造船业的现状也令人担忧。“杜鲁门”号的维修工作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
以美国现在拉胯的造船业水平,再加上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搞不好得修上一年半载才能完工。
这段时间内,“杜鲁门”号的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法执行任务。这对美国海军的整体实力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杜鲁门”号事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削弱了美国海军在相关地区的军事存在,也动摇了其盟友的信心。
“杜鲁门”号与货船的碰撞,看似是一起偶然事件,实则是美国海军系统性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航母再强大,也需要精心的维护和训练有素的船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