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继双,一位中年男性,担任蓬莱县登州镇司家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那时,司家庄村下辖13家企业,涵盖了毛巾、轧钢、塑料、管件和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这些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颇具知名度的集团,名为“蓬莱市振兴总业总公司”。
有消息指出,在1992年,这家公司的总收入达到了8800万元,其中净利润为900万元。
就这样,司继双的名字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了。
司继双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对学习充满热情。在完成电大的财务和企业管理课程后,他又继续进修了法律专业。
司继双因为尝到了学习带来的好处,决定在村里推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村里的初中毕业生不能直接安排工作,必须先读成人中专。在学习期间,学生根据考试成绩领取工资。表现优秀、有潜力的学生,还会被推荐到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司继双被人称为“司大胆”,他对人才的态度非常开放,从不设限。
十年前,为了让一位解放前的“买办资本家”重新出山,为司家庄贡献力量,他多次亲自登门拜访。
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他果断投入超过10万元,专门建设了名为“人才楼”的住宅区。每位前来加入的人才都能分配到一栋独立的住房。
在这栋专门为高级人才建造的楼里,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住户,他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蒯大富。作为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存在为这栋楼增添了几分特殊的历史意义。与其他住户不同,蒯大富的入住并非因为其专业技能或学术成就,而是源于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的故事与这栋楼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人才定义的多元性。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人才"定义的思考,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政治影响力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1966年夏天,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一名大三学生蒯大富,当时年仅21岁,与清华附中的学生一起创造了“红卫兵”这一名称,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
蒯大富的父母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加入了共产党,都是资深党员。他本人选择的专业在当时非常热门,因为凡是带有“工程”字样的学科,大多与国防领域相关。按理说,他的背景和所学专业本应让他的人生轨迹有所不同。
蒯大富公然发动了叛乱。不仅如此,他还位列北京红卫兵中的“五大领袖”之一。
1968年7月27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见了蒯大富等几位青年代表,并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次会面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并要求他们改正。这次谈话不仅是对蒯大富等人的直接指导,也反映了当时高层对青年运动的态度和期望。
1968年12月,蒯大富从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宁夏青铜峡铝厂工作,担任电解工职务。
1970年,蒯大富被押送回清华大学接受调查。三年后,他被调往北京的一家石油化工厂进行劳动改造。
1978年,蒯大富因涉案被依法拘捕,随后分别在北京第一监狱和秦城监狱接受监禁。
1984年,蒯大富被派往青海塘格木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农场的管理人员提到蒯大富时表示,他在农场期间的表现较为良好,能够遵守规定,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胡耀邦在青海考察期间,特意提到了蒯大富的事。得知他表现不错,胡耀邦当即表示,等他出狱后可以给他安排工作。
1987年10月31日,蒯大富服刑期满,重获自由。他返回原工作单位,担任铸造车间的技术员一职。
蒯大富在监狱里度过了17年,刚获释就有人忙着给他牵线搭桥。介绍的对象里,有离过婚的,有丧偶的,还有年纪不小的单身女性。
尽管蒯大富已经42岁,但他对伴侣的选择标准依然很高,媒人给他推荐的对象没有一个能让他满意。
某日,南京的一位熟人拜访蒯大富,提到一位名叫罗晓波的姑娘对他颇有好感。
罗晓波1962年出生在昆明,家庭背景显赫。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担任副研究员,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晓波在17岁那年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就读于无线电物理专业。三年后,他顺利毕业,随即被安排到南京的一所研究所任职。
罗晓波在一次南京之行中拜访了朋友家,闲聊时朋友关心起她的感情生活。罗晓波坦诚相告后,朋友便向她推荐了蒯大富。
南京的朋友向她详细介绍了蒯大富的种种优点,这让她的内心开始产生了一丝动摇。
就这样,南京的那位朋友意外地扮演了牵线搭桥的角色。
罗晓波与蒯大富通过信件频繁联系,见面后很快决定结婚。当时,蒯大富已经43岁,而罗晓波年仅26岁。
蒯大富和罗晓波结婚后,立刻安排了一次蜜月旅行。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给她取名为“蒯晓琼”。
“晓”这个字是从他妻子的名字里挑出来的,而“琼”据说是取自“琼瑶”。这个名字的寓意是,他们的感情比琼瑶小说里描绘的还要深厚和浪漫。
另一种说法认为,“晓琼”这个名字其实谐音“小穷”,正好和父亲的名字“大富”形成对比。这种起名方式寄托了父母希望女儿一生富足,不会陷入贫困的美好愿望。
在采访中,记者问蒯大富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蒯大富直言,家中地位最高的是女儿,妻子紧随其后,而他自己则排在最后。
不少人认为罗晓波草率地嫁给一个年龄相差悬殊的丈夫,显得不够理智。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罗晓波实际上是一个极有决断力的人。
蒯大富前往蓬莱之前,罗晓波已经提前去做了实地考察。
司继双到北京寻找专业人才时,有人向他介绍了罗晓波,称她是北京大学毕业生,专攻计算机领域。
司继双急需人才,迫不及待地想与对方会面。
推荐人提前提醒他,罗晓波的妻子可不是普通人,当年可是个胆大包天的人物,名叫蒯大富。
司继双微微一笑,自信地说道:“我比他更有胆量,大家都叫我‘司大胆’。”他毫不犹豫地对推荐人表示:“这对夫妻,我们公司全都要了!”
司继双在寻求人才的同时,已经规划好了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满怀激情地表示:“我深信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无论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我找蒯大富过来,目的很清楚:
通过借助蒯大富的公众影响力,提升司家庄及振兴实业总公司的品牌认知度。
通过借助蒯大富的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既然连蒯大富这样的人物都能被接纳,其他人自然也会更有信心加入。这种做法不仅展现了包容性,还能增强团队的吸引力。
蒯大富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他广泛的社交网络,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借助他的影响力来吸引资金投入。
第五,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毕竟他拥有清华大学的学历背景。
司继双主动联系了罗晓波,两人进行了友好的交谈。随后,他们夫妇一起前往了司家庄。
蒯大富在公司担任总工程师职务,罗晓波则负责管理微机控制中心。
正如司继双所预见的,蒯大富夫妻的造访给他带来了诸多便利。不过,身为商人的司继双,始终把追求最大利益放在首位。
他明确告诉蒯大富,必须全力以赴,取得好成绩就能获得丰厚回报;如果表现不佳,无法产生实际成果,就会被解雇。
蒯大富面临着双重挑战,这种境遇既带给他沉重的负担,又激发了他的斗志。
蒯大富和其配偶与对方达成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协议,根据约定,他们每月可获得500元的薪酬。
蒯大富为了快速赚钱,凭借自己的本事,去了趟新华园,成功拿到了两个专利项目。
聚氨酯仿瓷涂料是一种高端装饰材料,具有瓷质感的外观效果。同时,阻燃导电发热布是一种兼具防火性能和导电特性的功能性纺织品。这两种产品分别代表了新型涂料和智能纺织品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蒯大富在乡镇企业工作时,得到了他的老师和以前同学的大力支持。他曾表示:“在乡镇企业做事,他们都乐意帮我。”
蒯大富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全厂员工的认可和尊重。厂里上下都习惯称呼他为“蒯总”。
在蒯大富到来之前,司家庄一直缺乏一位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