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节前夕的欢庆时刻,贵昆铁路上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无情地打破了人们的喜悦与期盼。昆明至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在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区间脱轨,事故导致88人死亡,62人重伤,并使贵昆铁路中断了44小时33分的运行。这起事故犹如晴天霹雳,使数百家庭深陷悲痛,同时震撼全国。这重大事故不仅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标志着我国铁路改革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关键时刻,铁道部部长丁关根针对该事故展现的决断与责任感,至今仍广受赞誉。
【力推改革的“铁面部长”】1929年9月,丁关根诞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平凡家庭,那里江南水乡的滋养,让他拥有了超凡的智慧与独特的灵气。在动荡年代,国家和人民饱受战火之苦,丁关根坚持学习。1946年,抗战结束,17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运输管理。多年后,丁关根仍清晰记得高考作文题“地球为何变小”。自那时起,他心中种下信念:知识改命运。而他的命运,注定与铁路、通讯事业紧密相系。
1951年大学毕业后,丁关根顺利进入铁道部,担任技术员。他日常奔波于铁轨与列车间,以青春汗水筑铁路梦,面对难题,他总勇于挑战,创新提出解决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丁关根的才能逐渐获得肯定。1958年,他首任运输总局工程师,两年后,再获晋升,成为交通部部长办公室秘书。在此岗位上,丁关根不仅才能得以更充分展现,还获得了与滕代远、吕正操等老一辈革命家及领导人亲密共事与学习的宝贵机遇。领导人的言传身教坚定了丁关根投身铁路、服务国家建设的决心。他认识到铁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提升专业能力,积累经验,并致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引入先进理念。
进入1980年代,中国迈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丁关根的职业生涯亦随之步入新篇章。1980年初,丁关根除铁道部职务外,又至全国人大任职。两年后,即1985年4月,他正式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时年56岁。作为铁道部第八任部长,他深知责任重大。彼时,铁道部乃“铁老大”,员工320万,资产千亿,却面临基础设施滞后、运力欠缺及安全隐患等问题。丁关根凭多年经验与学习认识到,铁路部门需摒弃旧模式以适应新时代。他提出转向经营与开拓型,从限制向适应型运输过渡,这需极大决心、勇气及卓越智慧与谋略。在关键会议上,丁关根明确指出:“我们需奋力赢得‘两个翻身仗’,并全力攻坚铁路界的‘三大战役’。”“两个翻身仗”指:一是机车车辆工业的更新换代,二是东北及东部沿海1.6万公里繁忙铁路干线的强化升级。“三大战役”即指“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三大建设工程。丁关根提出提议后,在场众人皆欢欣鼓舞,他们深切感受到,中国铁路即将迎来焕然一新的变革。在丁关根的引领下,大秦铁路、沪杭高铁、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及衡广铁路等重点工程迅速涌现,大幅提升铁路里程与运力,并推动了各地经济均衡发展。
举例说明即可明晰:北线大秦铁路,长653公里左右,系“北战大秦”战略的关键一环,乃我国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同时跻身世界最长煤炭运输专线之列。它能迅速高效地将山西等煤炭丰富地区的资源运至东部沿海工业区,同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丁关根任铁道部部长时,我国铁路事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据统计,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约5000公里,货运量增13%超13亿吨,旅客发送量达10亿人次,且铁路交通事故频次大幅下降,由数百起减至几十起。改革取得成效之际,丁关根仍严抓生活作风,他自律严谨,不徇私情,因此,大家私下里都尊称他为“铁面部长”。
1987年某日,丁关根途经徐州站,下车视察段长办公室。见室内摆设豪华,他脸色阴沉,哼声道:“这办公室比我部长室还气派,如此大且豪华,工人怎敢进?进来又坐哪儿?”按丁关根的要求,接待规格务必简约,会议室中连地毯也需撤除,不得铺设,一切以简朴为原则。他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秉持着勤俭朴素、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这一原则贯穿始终。然而,人生难以预料祸福旦夕,天际亦常现不测风云。1988年1月24日,贵昆铁路发生的重大事故,给丁关根心理造成了深刻伤痛,同时也标志着他铁路职业生涯的终结。尽管事故由极端天气、设备老化及操作失误等多重内外因素导致,丁关根作为铁道部部长,仍坚持认为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决心承担相应后果。此次事故凸显安全管理重大缺陷,我身为领导者,难辞其咎,故决定主动承担责任,辞去现有职务。事故发生后,丁关根心情沉重,主动于3月2日向国务院请辞铁道部部长职务,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当日正式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丁关根此举意义非凡,他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因安全事故辞职的政府高官,同时开创了我国省部级干部因责辞职的先例。他主动引咎辞职,既深刻反省了个人职责,又彰显了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态度,这是他对民众的最高敬意。
【开启互联网之门的"宣传部部长“】离开铁道部后,丁关根仕途未止,经沉寂反思,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台办主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及中宣部部长等职,以卓越领导力和战略眼光持续贡献力量。丁关根任中宣部部长十年间,凭借前瞻性思维与敏锐洞察力,在新闻宣传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尚未成熟,但丁关根已预见其未来对信息传播及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1999年,丁关根在考察国际互联网后,于全国互联网新闻网站交流会上强调:要把握网络特性,运用多元手段,打造有特色、权威、高水平的新闻报道。自此,互联网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的新渠道,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随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众多门户网站相继涌现。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采访中提及,丁关根是促中国转型、实现新旧交替的领导人,其政策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丁关根当年的远见卓识,为我国互联网的现今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之大,不容忽视。
在中宣部时,丁关根以两规矩闻名:招待外客仅四菜一汤配炸酱面,拒绝铺张;中宣部领导尽量少出公差,以免扰民添乱。他将节省的宣传经费全拨给老少边地区宣传部。春节时,宁夏宣传部送两卡车大米致谢,丁关根坚持按价付款。工作人员感慨:“本想表心意,却成了生意,丁部长真是楷模!”
【总结:】2002年,党的十六大结束后,丁关根同志正式卸任领导职务。得益于丁关根的大力支持,我国京剧、评弹等传统艺术获保护推广,桥牌运动得以普及提升。2009及2014年,中国女子桥牌队两次夺得国际比赛世界冠军。2006年,为肯定丁关根对桥牌运动发展的杰出贡献,世界桥牌协会特授予他世界桥牌联合会的最高荣誉奖项。历史长河悠悠前行,丁关根同志的形象宛如一道铭记心间的风景,深刻而温馨,将恒久镌刻于中国铁路与文化繁荣的历史篇章之中。他凭借改革者的胆识、领导者的睿智及文化传承者的深情,谱写出一幕幕令人钦佩的辉煌篇章!《丁关根:铁路工人至中宣部长之路》,曹伟著,人物传记,发表于2012年9月,记述了其从铁路技术工人成长为中宣部部长的历程。《丁关根部长二三事》一文,由孙章撰写,发表于2012年8月9日的《经理人视野》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