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种群迁徙训练,抗应激饲喂,锡林郭勒,五年野化成果

白鹭养殖 2025-02-23 11:27:17

马鹿种群迁徙训练、抗应激饲喂及锡林郭勒五年野化成果

马鹿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动物呢,体型较为庞大,鹿茸等产品有一定药用价值。在养殖马鹿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面临不少痛点。

就拿北方养殖的情况来说,锡林郭勒这个地方,地广人稀,草原广阔。有个当地的马鹿养殖户老李,他之前单纯圈养马鹿,马鹿的体质一直不太好,肉质也不如野生的好。而且在寒冷的冬天,马鹿很爱生病,死亡率有点高。这是因为圈养环境相对单一,马鹿没怎么适应过外界环境的变化。

马鹿迁徙训练是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以前大家都知道马鹿有迁徙的习性,可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这种习性慢慢弱化了。在锡林郭勒草原上,一个马鹿养殖团队开始了马鹿的迁徙训练计划。在开始训练前,他们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说不同季节对马鹿迁徙训练的影响。春天,万物复苏,草原开始变绿,这时候天气还不算太热,是比较适合开始初步迁徙训练的时候。他们先规划了几个短的迁徙路线,距离大概是5公里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时刻观察马鹿的状态。

马鹿迁徙过程中的食物供应也是个挑战。传统的养殖在饲料方面比较固定,为了适应迁徙训练,得准备更多种类的食物。比如会种植沙葱、苜蓿、狼尾草等不同品种的牧草。沙葱比较耐寒,在锡林郭勒的春秋季节比较常见,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苜蓿就不一样了,它的蛋白质含量高,不过不太耐寒,更适合夏天种植。狼尾草生命力旺盛,在草原上很容易生长,它的草纤维比较长,对马鹿的咀嚼肌有一定锻炼作用。这三种牧草和以往饲料相比,营养成分有很大不同。

在迁徙训练时,马鹿的群体组织和引导也很关键。马鹿是群居动物,在群体中有自己的等级秩序。就像之前网友分享的,在一个养殖场里,有一群马鹿在新到一个场地后,出现了互相攻击的情况。就是原来群体里的头鹿在新环境里还不适应,看到其他马鹿就想争斗,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所以在迁徙训练中,工作人员要根据马鹿的年龄、性别和在原群体中的地位来进行合理的搭配分组,让每只马鹿都能适应新群体。

抗应激饲喂也是不容忽视的。马鹿在换环境、气候变化或者有陌生声音等应激情况下,身体机能会受到影响。有个南方来锡林郭勒考察马鹿养殖的朋友就说,南方的养殖环境比较稳定,马鹿基本不用面对太多刺激因素。但在锡林郭勒,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大。冬天很冷,夏天有时候还会有暴雨。在寒冬季节,马鹿饲料里要增加能量的比例。像玉米这种高能量的谷物就会比平时多提供一些。同时,补充一些微量元素也很重要。比如维生素C,它能帮助马鹿抵抗寒冷应激。而夏季暴雨时,为了让马鹿稳定情绪,会在饲料里添加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草药,比如缬草。

锡林郭勒进行了五年的野化工作,成果很显著。五年间,从最初少数马鹿参与野化训练,到现在有一大半都在适应野化生活。这五年里,马鹿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它们学会了在自然环境下寻找水源和食物。野化区域内种植了不少冷门的绿植,像狼毒花,虽然它有毒,但在马鹿的生态体系里,可以作为一种预警植物。当狼毒花生长旺盛的时候,就可能预示着环境的变化,马鹿能察觉到这种变化并做出反应。还有蒙古韭,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耐旱性强,在草原干旱的季节也能给马鹿提供一定的食物补充。蒙古黄芪也是,它能改善马鹿周围土壤的肥力,马鹿吃了在这种土壤长出的草,身体也更健康。

比如说在野化训练中,有个阶段,马鹿经常迷失方向。养殖人员就采用了一种很传统的办法,在马鹿经常活动的区域设置一些特殊的标记,就像以前牧民放牧时做的那样。这些标记有的是用彩色的石头摆成的特定形状,有的是用木头做的小牌子。马鹿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就能通过这些标记来判断自己的活动范围和方向了。

在野化的过程中,马鹿的繁殖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前圈养的马鹿繁殖季节相对固定,而且受环境影响较大。野化五年后,马鹿的繁殖更加自然。春天是马鹿的繁殖高峰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健康的马鹿群体中,怀孕的马鹿比例比圈养时提高了不少。这与它们野化环境下食物资源的丰富度、活动量的增加等因素都有关系。

不过,马鹿野化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有个养殖户担心,野化后的马鹿会不会过度分散,不好管理和保护。这就需要在野化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找到管理和野化效果的一个平衡点。

随着五年的野化进程,马鹿的品种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从外地引进的马鹿品种和一些本地优良品种进行了杂交改良。比如说,外地的马鹿可能在鹿茸产量上有优势,本地马鹿适应环境能力强。经过五年野化过程中的杂交选育,新的马鹿种群既保留了适应本地环境的能力,鹿茸产量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三年的时间里,马鹿群体的社交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小群体在野化和迁徙训练中不断融合分化。以前在养殖场里,马鹿之间的关系比较单调,主要是围绕食物和生存空间。但在野化后,马鹿之间形成了更复杂的社交关系。有观察发现,一些年轻马鹿会主动跟随年长马鹿学习在草原上生存的技巧,像怎么躲避自然灾害,如何利用地形寻找更好的栖息地等。

两年的马鹿迁徙训练过程中,马鹿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也在提高。锡林郭勒有草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一开始迁徙时,马鹿在山地行走很不方便,经常摔倒受伤。但随着训练的深入,它们学会了如何攀爬陡坡,在平坦草原上奔跑的速度和耐力也都增强了。

从一年的数据来看,野化马鹿的疾病发生率比圈养马鹿低了很多。圈养马鹿因为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细菌、病毒更容易传播。而野化马鹿有更广阔的空间,自身的抵抗力在不断的适应环境中得到了提升。

最后我想问大家,马鹿在野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它们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呢?是单纯地让它们自由发展,还是需要我们持续地进行一些引导和干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