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里充满了戏剧化的转折和惊喜,而在这些戏外的故事中,所谓的“老戏骨”一词似乎成了一个敏感的标签。在这个流量横行的时代,究竟什么样的演技能算得上是实至名归呢?张铁林、杨志刚、黄磊等一众演员对此有话要说。
粗犷的张铁林,当年可是哪位不用特效的“皇帝专业户”,但是,皇阿玛的眼神、威严和慈父属性简直成了他表演的固定模板。每次看到屏幕上的他,总有一种“吹胡子”和“瞪眼”的熟悉亲切感。这无疑为他的经典形象增添佐料,但也让他的演技有了明显的套路。这不禁让人好奇,一个演员究竟是被角色框住了,还是自己甘愿待在舒适圈里不愿意出来?再来说说黄磊,从电影学院一路走来,抱着“模范丈夫”“暖男厨子”的标签,横行于综艺界,却在影视剧中找到了精准的“配方”:结巴说教、爱做饭和害怕老婆。但对于那些奔着看新人物来的观众来说,真是希望“这碗豆腐换换材料”。
赵雅芝的出现犹如白娘子重出江湖,魅力不减当年,双飞燕兰花指,轻歌曼舞走天下。然而,那份动人的优雅背后,也让人疑惑,是不是角色换了装,白娘子的内核却依然如旧?观众的热捧究竟是出于对经典的留恋,还是对表演的衡量标准变得稀薄?周迅的戏路虽宽,但每每提到她,总少不了那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嘟嘴摇头”。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表演天赋,有时这份天赋却成了牢笼,让她看似在突破,实则只在自身定义的界限中浮沉。最后不得不提靳东,自《伪装者》以来,靳东似乎也有了自己的标签,离不开油头、革履和精英的范畴。每当看到他身着西装,那股子“不厌其烦”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假如换个角色,没有这些标配,他的演技能乘风破浪么?
在流量影响下,许多演员的表演陷入了“复制粘贴”的怪圈,倒不是说这些演技一般,而是在思考,是不是该翻翻新脚本,换换脸,换换姿态?所谓“老戏骨”,不仅仅是成堆的剧本与鲜花,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淀。如果回到最初的问题,模式化演技是不是老戏骨的标配呢?或许是,或许不是。但观众的品味一直在变,演员是否跟得上节奏,或许就看他们愿不愿意用一些时间,削去自身那些过于被无意识使用的陈套路,去钻研、去突破,毕竟真正的老戏骨,靠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流量红利。这个圈子能给多少“明日之星”再青出于蓝的机会呢?期待观者,也期待他们的重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