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孝感,家乡的田园是他画笔下温润梦幻的景致。他从生命的本初寻找与自然的对话,物我两忘。
而立之年,他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最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青年军旅画家。
一炮走红没有让他停止对艺术追求。他隐居香山8年,潜心于中国画研究与创作,提出新的绘画体系“北势南气”,在中国当代画坛独具一格,引发强烈反响。
邱汉桥山水画《家居金山里》
他就是国画家邱汉桥,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警总部专职画家,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成员。他手握画笔40多年,完成了一个农家子弟到军旅画家的精彩转身,成为当代画坛领军人物,作品被许多美术馆、博物馆及藏家收藏,多件巨幅作品悬挂于军队机关、国家机关和人民大会堂。
农家子弟投笔从戎
1958年,邱汉桥出生于孝南区杨店镇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老支书,会唱楚剧,也会拉二胡。哥哥当教师多年,喜欢吟诗作画,邱汉桥从小受父兄启发,喜欢用九宫格画旧照片、旧小人书,“基本上画什么就像什么。”自小,邱汉桥就显示出在绘画上过人的天赋。
1976年,品学兼优的邱汉桥,主动把唯一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村里的一名孤儿,自己选择了部队这所大学校。拉着长笛的火车,穿越半个中国,拖着邱汉桥来到了千里冰封的北国。
他克服了北方生活的不习惯、军队训练艰苦等多重困难。“这段时期的锻炼,对我身心的成长极为重要。”邱汉桥回忆说。
绘画的特长很快让邱汉桥在部队脱颖而出,被调到了师荣誉室。
不久,他在《前进报》上发表第一幅作品,得到3块钱稿费。看到作品被印在报纸上,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从此他对绘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画画上,几十年如一日,和吃饭、睡觉一样,作画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状态。”
科班训练初露锋芒
邱汉桥山水画《往日情》
邱汉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受邀在1985年走进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第一次接受正规教育。“同学们中大多是考进来的,有的甚至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专业人才,我感觉和他们相比差距很大。”深深地危机感之下,邱汉桥拿出所有时间,如饥似渴学习绘画。他从零开始,练习素描,掌握色彩,学画工笔,从基础到创作,逐个突破。
1987年刚从鲁美毕业,他又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央美术学院有着非常活跃的艺术讨论平台,中西方文化在此激烈对撞。邱汉桥在校期间常常能听到李可染等大师的声音,大大扩展了眼界,逐渐找到自己的创作路子。
1989年,他汇总自己多年潜心创作的成果,毛遂自荐,成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最年轻的军旅画家。
传统与现代如何衔接,一直是中国画发展的一大难题。一幅幅水墨画作品,清新和自然的格调在京城轰动画坛。这次展览为年轻的画家带来了荣誉。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郎绍君先生评价他的画“含古接今一点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都作了报道。展览的成功举行、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天道酬勤,执着的追求加上艰辛地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清新恬静、含古接今的山水画,让邱汉桥从此自成一家。对他来说,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功到自然成。此后,邱汉桥先后供职于军事科学院和武警部队等处,成为专职画家。
香山隐居跨越明清
邱汉桥山水画《静夜思》
从荣誉的巅峰回归寂静的山谷,邱汉桥过上了8年香山隐居生活,潜心研究与创作。沉静的学习和创作生活让他受益匪浅。他逐渐感受到,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被赋予时代精神内涵的中国画作品屈指可数。如今的美术界和美术市场上仍沿袭着明清“阴柔”,难见阳刚之美与时代气息,不少画家站在“小我”层面思考。
邱汉桥直言,“如今,许多中国画作品,被小技法、小情趣纠缠裹住了手脚,是一种明清式的审美观在延续,它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中国画创作急需转轨,跨越明清。”
邱汉桥仔细盘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经典,吸取了前人南北绘画中的主流精神,从北系中的恢宏气象和南系的润雅意味情趣中发现其共同的民族精神内涵,提出了“北势南气,山水大成”这一具备时代精神的绘画体系。
所谓“北势”,即表现山水的雄浑、宏伟,大多描绘裸露、苍茫的山,这与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崇高”、“大爱大美”相契合,从而达到“忘我忘象”。所谓“南气”,即中国绘画所讲究的灵秀、气韵,代表绘画的技术层面。“北势”结合“南气”,正可表现民族大爱、让个人艺术与民族精神相融合。
打开邱汉桥的作品集,近距离细细琢磨,厚重、大气、雄伟、有气势,一股阳刚之气扑面而来,感觉到有一种油画、壁画的效果,也有板画的风格,但同时,他的画作局部笔墨处理又非常精巧,既可远观,也经得起近看。
2006年,寄托了邱汉桥个人香山情怀的5.3米巨幅画作《金秋无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这是人民大会堂首次收藏描绘北京风光的画作,堪称“红得壮丽黑得崇高”之典范。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星评价说,从邱汉桥的画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是一种阳刚之气。画中兼有北方的形、南方的韵,实现了传统美学的精神和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家乡情深
邱汉桥山水画《金秋寻故里》
点赞发展邱汉桥虽然青年时期就远离故乡,步入北方军营,但南方秀美的山水始终构成他乐意去描绘的一部分温润柔美的自然景致。
他创作于斗室,灵感却来自室外大千世界。他的笔下总有松涛麦浪,犬吠虫鸣。他一直践行明代著名画家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一画理名言,强调山水画创作中师法自然的重要性。
他创作的《三月江南》荣获中日邦交30周年中日和平友谊书画大展一等奖;《永恒的记忆》入选全军美术大展,并荣获优秀作品奖;《三月寻故里》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及日本共同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四季美术大展,荣获铜奖,并被日本有关美术馆收藏。
“家乡情结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存在于我们心灵深处。人们常说返璞归真,‘真’就是童真。我们只有回到思想的起始,到本源中汲取能量,才能得到启迪,找到自我。”邱汉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