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晖回忆写稿挨批,主席说:没有我中国人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

小何小看历史 2024-10-25 04:23:51

1960年春末,一场看似平常的新闻稿撰写,却引发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时任外交官的熊向晖,这位曾在国民党内部潜伏12年、被毛主席誉为"一人可顶几个师"的革命功臣,受命为主席会见亚非拉国家代表团一事写一篇通讯稿。然而,当他将"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句话写进稿件时,却意外遭到了主席的批评。这场围绕着"领袖"与"人民"关系的讨论,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更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

从间谍到外交官的革命人生

熊向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宦之家,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便接触到进步思想。那时的他已是学生抗日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骨干,年仅18岁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执行党组织交给的秘密任务,他将名字从熊汇荃改为熊向晖。这个新名字蕴含着"面对着黑暗,怀揣着光明"的寓意,也预示着他即将开启的地下工作生涯。

他凭借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成为了胡宗南的秘书。胡宗南对这位年轻能干的秘书越发信任,不仅将重要军事情报交给他处理,还让他经手蒋介石传递的密令。

1943年,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敌意日渐加深,熊向晖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当年7月,他获悉国民党计划攻占陕甘宁边区的消息,立即设法将情报传递给党中央。

正是这份及时的情报,让我党制定了"空城计"的战略,成功保卫了延安。胡宗南始终没有察觉,泄密者正是自己身边最信任的秘书。

1947年,他的另一次重要情报传递发生在自己的新婚期间。胡宗南突然召他回来,交给他一份攻打延安的作战方案和我军兵力部署图。

他将这些重要军事情报牢记于心,随后巧妙地传递给了延安。在随后陪同胡宗南前往洛川期间,他每天都将胡的行程动态以信函形式报告给党中央。

熊向晖在国民党内部的工作做得天衣无缝,以至于1947年他结婚时,蒋经国还亲自担任了他的证婚人。他为党输送的大量重要情报,让胡宗南的军事行动屡屡受挫,陷入困境。

面对孩子们的疑问,为何不接受胡宗南的青睐和大好前程,熊向晖的回答掷地有声:共产主义信仰已深深扎根于心,我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远胜于胡宗南,他绝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

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卓越表现,让毛主席给予了极高评价,称赞他"一人可顶几个师"。这句话既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为党做出巨大贡献的认可。

主席亲自指导写作的经历

1960年5月的北京,六十多个国家的外宾齐聚一堂,共庆五一劳动节。节日过后,毛主席在郑州接见了部分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他将这次会见称为"小国、弱国人民会议"。

这场会见与即将在巴黎召开的美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形成鲜明对比,暗含着对赫鲁晓夫大国外交政策的批评。会见结束后,主席决定要写一篇通讯,并点名要熊向晖执笔。

刘宁一找到正要去食堂的熊向晖,告诉他主席要当面谈这件事。走进主席办公室时,只见主席正躺在木制大躺椅上吸烟,还邀请熊向晖也抽上一支,说抽烟能增加"烟士披里纯"。

主席对这篇稿子的要求很明确:不必写得太长,半小时就要定稿。他提到自己之前在济南会见拉美、非洲十四国代表时的新闻稿有不妥之处,写了外宾唱"东方红"的内容,显得有些大国沙文主义。

在主席的催促下,熊向晖迅速写出了初稿,共分四段。他先将稿子交给刘宁一和杨尚昆过目修改,然后才呈给主席审阅。

主席仔细阅读稿件时,发现第一段中提到"代表团名单容即增补"的内容,便询问名单是否补充完整。他强调排名次序要讲究,否则容易引起外宾不满。

熊向晖赶紧将整理好的名单呈上,并详细解释了排序的依据。主席听完表示认可,随后评价道:"对非洲朋友的讲话,概括得还可以,但有一句要不得。"

主席拿起圆珠笔,亲自在稿子上划去了第二段中"中国人民伟大领袖"这几个字。他让熊向晖重新朗读一遍修改后的全文。

主席听完朗读后表示满意,用"下点毛毛雨,捅出去吧"这样生动的话语表达了发稿的意思。熊向晖随即带着稿子去找等候多时的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雷行。

但是雷行想带走稿件时,熊向晖谨慎地拒绝了。他希望保留这份带有主席亲笔修改痕迹的稿子作为纪念,建议雷行另行抄写一份。

就在雷行准备抄写时,刘宁一又把熊向晖叫了回去,说主席还要再审阅一遍。这一次,主席口述了一段新内容,让刘宁一记录下来,并让熊向晖提出修改意见。

这段新增内容主要涉及南朝鲜人民和土耳其人民的反帝斗争,主席希望通过这些补充,更好地凸显当天与非洲朋友谈话的核心内容。主席还特别强调,让熊向晖提意见不是为了一味求赞同。

一场关于历史观的深刻对话

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熊向晖与主席就一个关键句子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个引发争议的句子是"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主席对这句话进行了重大修改,删去了"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这几个字,改为"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时,他还去掉了"伟大成就"中的"伟大"二字。

熊向晖提出质疑,认为自己写的是拉美朋友的原话,而且符合实际情况。主席立即指出,外宾这样说可以,但我们自己写出来就要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

对于"伟大成就"这个说法,主席表示当时的中国还远未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指出国家依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用"伟大"来形容现有的成就并不恰当。

当熊向晖继续追问为何不能提及毛泽东的领导时,主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没有他,中国人民就不能有今天的成就了?"主席认为,这种观点反映了典型的唯心史观。

主席进一步阐释道,唯物史观的核心在于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举例说,无论是过去打仗还是现在建设,都是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

在解释领导人作用时,主席强调领导人本身就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人民"这个概念既包含了他自己,也包含了熊向晖,所有的成就都是共同创造的结果。

主席还指出,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他特别强调这篇稿子的写作目的就是要突出人民的作用,而不是个人。

主席提到了之前在济南的报道中提及唱"东方红"的问题,认为那种做法过分强调个人,显得有些大国沙文主义。这次的稿件就是要走相反的方向。

面对主席深刻的历史观阐述,熊向晖不再就这个问题继续争论。刘宁一也在一旁表示,主席的指示确实很有深度,他们需要认真学习。

在这场关于历史观的对话结束后,主席还对稿件做了最后一处修改,在第一段末尾的"一定会"前面加上了一个"就"字。至此,这篇饱含历史观争鸣的稿件终于修改完成。

这场对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字修改,更是一场生动的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主席向在场的同志们展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与领袖的关系。

修改稿件铸就外交才能

经过一番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这篇新闻稿最终刊登在1960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熊向晖将那份带有主席亲笔修改痕迹的原稿珍藏起来,作为自己难忘的历史见证。

熊向晖的女儿熊蕾后来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这次改稿经历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主席对文字的严谨要求、精准把握以及虚怀若谷的态度,成为熊向晖常常向子女们讲述的故事。

这次修改稿件的经历让熊向晖在新闻写作上有了质的飞跃。在此之后,他又两次参与起草会见外宾的新闻稿,到最后一次主席只修改了一个字,足见他的进步。

这次难得的写作指导为熊向晖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被任命为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卓越的新闻外交才能。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熊向晖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厅主任,负责主持新闻发布会。他面对各国记者的提问,总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中国立场。

熊向晖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出色表现,展现了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准确把握。他善于运用主席教导的写作原则,将复杂的国际问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能力的提升,与主席当年手把手教导他如何写稿密不可分。主席对新闻写作的精准把握和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为熊向晖指明了方向。

在国际新闻宣传工作中,熊向晖始终牢记主席的教诲,注重突出人民的力量。他的发言既不失立场,又富有说服力,赢得了国际媒体的尊重。

熊向晖将这次写稿经历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通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不仅提升了写作水平,更深刻理解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

这份经历也让熊向晖在外交工作中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深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不是靠华丽的辞藻,而是要准确把握政策,说到人民心坎上。

在外交部的岁月里,熊向晖将主席的教导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他处理国际新闻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的立场,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

这次写稿经历不仅影响了熊向晖个人的成长,也为中国的新闻外交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它证明了,只有扎根人民、实事求是,才能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0 阅读:10

小何小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