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是学中文”(孔子学院二十年)

海外网 2024-12-06 07:01: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24世界中文大会期间,意大利汉学家、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费德里科·马西尼接受媒体采访。

意大利著名汉学家、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费德里科·马西尼日前飞赴北京,参加了2024世界中文大会。在和记者交谈时,马西尼说着字正腔圆的中文,对中国历史典故如数家珍。

(一)

马西尼十几岁时便学习中文,深爱中国文化。因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马西尼曾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回忆起自己与中文的缘分,马西尼讲了件有趣的故事。

“我从小就对中国有兴趣,不过当时在意大利学习中文的机会并不多。高中时,我开始在当地的意中友好协会上汉语课,老师、同学都是意大利人,我很想和中国人说中文。于是,我特意跑到中国大使馆门口‘蹲守’,见到出来的中国人就上前说‘你好’,追着跟人家打招呼。”说到这里,马西尼哈哈大笑起来。

“1983年,我得到机会来中国学习。”马西尼说,“当时没有直飞的航班,我从罗马到莫斯科转机到达了北京,对即将展开的生活感到很兴奋。”

初到北京,马西尼说,他感到这里安静朴素,生活节奏慢。如今却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线、高楼林立的街道……这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马西尼在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在获悉北京大学开设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后,他开始在北大旁听。半年后,马西尼从北京语言学院转学到北京大学,作为班上唯一的外国学生,师从语言学家朱德熙,专攻词汇研究。

“每次提到‘北京’,我就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马西尼感慨道,“在这里度过的日子让我难以忘怀。”

(二)

回到意大利之后,马西尼完成了博士学业,之后在罗马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文。2006年,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马西尼担任孔院意方院长。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中文学习者人才辈出。

“不同年代的意大利学生对中文的兴趣点不一样。”马西尼说,“过去,许多意大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近年来,不仅中意交流增多,网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中国文学、电影、文化活动等内容感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马西尼的带领下,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创办了一系列中国文化活动,以“中文+文化体验”的互动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走进中文世界。例如,在“国际中文日”书法体验活动中,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们以墨会友,手握毛笔,共同感受中国书法的铁画银钩。在中文课堂上,中国电影、小说常常被老师们作为赏析对象,介绍中国文化,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针对意大利人学习汉语的特点,马西尼与同事一起编撰了《意大利人学汉语》系列丛书。马西尼说:“这套教材汇集了三类人的智慧,包括学过汉语的意大利人、在意大利的中国老师,以及从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教材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还和意大利教育部合作,颁布了相关汉语教学大纲,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意大利,许多学生已经把汉语当作必修课。”

(三)

“‘百闻不如一见’。对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来中国看看。”马西尼说,“未来,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会继续和中方推进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经历。联合培养就是一段时间在意大利,一段时间在中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互通有无,是学习上的交流,也是中意两国间长久的文化交流。”

谈到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马西尼提到了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首创的“中意教师合作授课1+1模式”。马西尼介绍道:“我们上课有一个意大利母语老师,还有一个来自中国的老师。意大利母语教师负责语法、汉字和解释性教学任务,中国教师负责口语等语言技能类教学任务,这样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协同教学。为了帮助国际中文教师的成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共建了海外实习基地,设立中文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罗马中心等。”

“语言是一个民族核心的文化表达方式。”马西尼说,“要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是学中文。希望孔子学院能够继续为加强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文明互鉴作出贡献。”(记者 周姝芸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6日第11版)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