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座山,因为得了一个亲切如家人的名字——四姑娘,不知从何时起便声名远播起来。四姑娘山,如婉约的少女,又如威武的勇士,伫立在天地之间。靠近她,你才知道温柔是美,傲气也是美。这美,物化为美的山峰、美的沟壑、美的行云、美的流水。大自然用四季不同的色彩描绘出这位“蜀山之后”的独特魅力。

四姑娘山,藏名为“斯各拉柔达”,意为大神山。它坐落在横断山脉的东北部、邛徕山脉的中段,由“三沟一山”组成。“三沟”是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一山”为四姑娘山。四姑娘山由海拔5355米、5454米、5664米、6250米的4座毗连的山峰组成,人们分别称之为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其中四姑娘峰(又名么妹峰)最高,海拔6250米,在四川仅次于“蜀山之王”贡嘎山,因而被称为“蜀山之后”。
山峰近南北向,主要由砂岩、板岩、大理岩、石灰岩构成,部分地区有花岗岩出露。四姑娘山地处川西高原向东急速过渡到成都平原的交接带。山体东陡西缓,东西自然景观差异巨大,东坡多雨湿润,其垂直生物气候带明显,热、温、寒三带皆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基带,动植物丰富多采;西坡少雨干燥,属温带干旱河谷灌丛。主峰南坡飞挂数条冰川,冰舌直指山脚。自中生代以来,四姑娘山经历了以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为主的多次构造运动,在内外地质力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岭谷高差悬殊的复杂地形特征。
神山神话

美丽的地方总会有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尔多拉的魔王,常制造暴雨与山洪危害村民。在村子里生活的阿巴郎依家有4个女儿,个个聪明伶俐,如花似玉。阿巴郎依决心与魔王决斗以解救村民,然而他年老体衰,被魔王杀死了。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4位姑娘运用智慧,杀死了墨尔多拉,但魔王临死前打开了天河,洪水汹涌澎湃。4位姑娘舍身挡水,毅然化作了4座山峰。这就是四姑娘山。朝山会是这里藏民的一种传统节日。传说4位姑娘化作山峰的这一天正好是藏历七月十三(农历五月初四),因此每年的这一天,村民都要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酥油、青稞咂洒、糌粑等食物,来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坛—锅庄坪,祭祀四姑娘山山神(斯各拉柔达),感谢神山对人间赐予的幸福和丰收。
欣赏雪山
有人把中国山的美分成了两类:一类是黄山类型的美,另一类则是阿尔卑斯型的美,譬如四姑娘山。这种分类体现了欣赏中国极高山的审美倾向。但有人更进一步把四姑娘山说成是“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就不太恰当了。因为阿尔卑斯有现代冰川发育的雪山主要分布在瑞士境内,但整个瑞士面积才4.13万平方千米,雪山冰川的面积大约占1%,而我国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现代冰川的面积加起来达5万多平方千米,比整个瑞士面积都大,而且雪山类型丰富多样,这是阿尔卑斯山所不能比的。
在川西横断山区,以贡嘎山、四姑娘山为代表的高山、极高山,过去一直隐藏在幕后,中国山岳文化的聚光灯始终没有照到这些“灰姑娘”身上,但是它们现在正在缓步走向前台。或许是极高山巍峨峻极的山体挡住了古人西进的步伐,使川西的这些美丽山峰无法进入古人的审美视野。杜甫曾在成都住过数年,但他无缘去欣赏那些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山、极高山,仅仅向成都西岭投去过一瞥,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离李白的家乡四川江油不远处,是岷山的主峰—雪宝顶,雪宝顶是中国最靠近东部的一座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极高山,至此向东再也找不到一座极高山了,然而李白却没有发现它。杜甫、李白离开四川后,歌咏过无数的山,但那些山却越来越低了。
或许是由于古人没有绝对海拔这个近代科学建立起来的概念,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高山、极高山,在古人眼中也许还不如泰山和黄山高。因为许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其相对高度往往并不是很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访四姑娘这样的雪山。但他们不太了解,早在60多年前,一个伟大的人物曾率领一支伟大的队伍行进在雪山冰峰之中。他是中国欣赏雪山、冰川的第一人。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与雪山
当年,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一路北上进入阿坝境内时,雪山出现了,那就是夹金山,时间是1935年5月。
红军翻过夹金山后进入了四姑娘山所在的小金县。在这片冰雪的世界中,红军盘桓停留了大约1年多,曾5次翻越大雪山。毛泽东向美国记者斯诺说过,红军长征大约翻越了1000多座山。然而,或许是湘、黔境内的那些山并没有像川西北的雪山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红军翻越岷山进入甘肃境内后,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著名诗篇,其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的诗句。紧接着,毛泽东又写了一首《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与红军并没有翻越昆仑山脉。昆仑山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大山系,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的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成三支,南面一支为可可西里山,中部一支为巴颜喀拉山,最北的一支为阿尼玛卿山,其东端可与四川境内的岷山北端相接。阿尼玛卿山和巴额喀拉山都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毛泽东在岷山上一定可以眺望到这些白雪皑皑的雪山。《念奴娇·昆仑》一词写得豪放潇洒、大气磅礴:“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毛泽东由于特殊的革命经历,进入了李白、杜甫等传统文人所不能进入的雪山、冰川地区。尽管雪峰高耸,气候严寒,他却并没有像西天取经的玄奘和法显一样对雪山冰川进行负面的描绘,而是把革命家的思想深度和诗人的美感相结合,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批欣赏雪山和冰川的诗歌。也许正是因为在川西北翻越雪山的经历使毛泽东经历了一番雪峰、冰川的美的洗礼,他对山、川、雪的欣赏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在红军长征进入陕北几个月后,毛泽东又填了一首词《泌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结下了难以释怀的雪山情结。
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写诗相赠,毛泽东书写此词回赠。10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此词,一时间轰动了整个重庆文化界,因为这首词所展示的审美境界,所推出的审美意象,都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尽管他们离川西的那些雪山冰峰并不远,但他们无缘相识,而毛泽东却去过了,见过了,体验过了。
我们无法肯定川西北的雪山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翻越了雪山的毛泽东对山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意者,可以把毛泽东此前写山的诗词与之对照,那一定很有意思。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