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丧父,年幼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天崩开局的刘秀祥带着母亲边工边读。
一边是对知识的渴望,一边是病弱的母亲,对此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
有企业看到刘秀祥带母读书的故事更是开出年薪55万的工作挽留却惨遭拒绝。
究竟是什么让刘秀祥做出如此决定,他之后又经历了什么,现在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与命运抗争
年幼时期的经历真的是非常的让人心疼。
刘秀祥,14988年出生贵州,家中共有五口人,父母跟哥哥姐姐。
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又充满幸福,但是在刘秀祥四岁时幸福一下子被打破了。
他的父亲不幸病故,母亲因此深受打击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哥哥姐姐也相继出走,只留下了刘秀祥和母亲。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年幼的刘秀祥身上。
面对无法正常生活的母亲,刘秀祥每天不仅得为母亲做饭还得照顾母亲洗脸穿衣。
那时候的他就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去捡废品、种地。
还会跟着乡亲上山采药,也会去附近找零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微薄的收入常常只能让母子两个人解决温饱,解决不了家庭的困境。
好在刘秀祥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了。
考上了县里的一个好中学,但是却因为自己付不起学费去了一个民办中学。
因为民办中学的老师也知道他们家里的情况,提出如果考试能进年级前十就可以免除学费。
这对于刘秀祥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就这样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初中继续读书。
刘秀祥又不放心让母亲一个人在家,思来想去的他还是决定带着母亲去县城读书。
但是去了县城住的地方又是一个难题,经过多番打听找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房子。
这个小房子之前是一个猪圈,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打扫了显得十分破旧。
对于母子俩来说,有地方住且租金便宜就是最好的选择。
没有一丝犹豫,刘秀祥就带着母亲住了进来。
夏天这个房子闷热,不透风,冬天又不保暖只有薄薄的墙壁遮风。
就这样的住宿条件也没有磨灭刘秀祥不屈服的心态,反而更让他坚持。
他也一直坚信一定要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实现自己。
但是就在这时变故发生了。
选择复读再战高考
繁重的课业任务本就让刘秀祥时间紧张。
不仅需要趁着课余时间去兼职打零工赚取生活费,而且还需要照顾自己的母亲。
每天这样重复的生活让刘秀祥休息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精神高度的紧张。
第一次高考之后,刘秀祥以6分之差落榜了。
这个消息一下子打击到了他的自信心,难道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都要白白浪费了吗?
高三的那个暑假过的都是浑浑噩噩,他一边打工改善生活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
不想就此向命运低头,在暑假过后他决定复读。
在校长的帮助下,刘秀祥开始了自己的复读生活。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刘秀祥成功考上了山东临沂的大学。
但是喜悦过后便是更加为了生活奔波的勤劳,刘秀祥在那个暑假去了工地上打工。
暑假生活结束的刘秀祥开始了远赴千里之外的山东上大学。
但是路途遥远,自己的母亲不能放在老家,所以刘秀祥这次还是选择带上母亲一起过去。
就在刘秀祥带着母亲去到山东的时候,才惊觉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在报纸上出名了。
报纸上登载的就是自己拉着母亲上学的故事。
一时间“贵州学子千里带母求学”轰动了社会,很多爱心人士都被感动。
纷纷连线希望对刘秀祥进行捐助,校领导也对刘秀祥提供了帮助。
随着刘秀祥的事迹传播开来,人们也发现了这个善良的小伙。
大学四年的刘秀祥不仅成绩始终优异,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还默默资助了同乡的弟弟妹妹读书。
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份优秀的工作,但是他的选择却震惊了大家。
教书育人是梦想
在大四毕业的时候,有一家企业看中了刘秀祥自身的品质,给出了55万年薪的标准。
但是刘秀祥却清楚地拒绝了这个企业,选择回到家乡担任一名教师。
他说现在的自己已经通过学习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事。
自己的家乡还有很多人需要读书学习,需要这样的他去回报。
那里有很多人也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
他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模板让那些中途放弃的人能看到希望。
回到家乡后的刘秀祥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对辍学孩童进行劝说,希望能够让孩子继续读书。
在此期间他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也成功让中途放弃的孩子重返校园。
他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便结合社会资源先后资助几千名贫困学生。
刘秀祥还经常进行家访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确保孩子能够都读上书。
工作上闪闪发光,爱情也悄然临近,刘秀祥的妻子是一个同样扎根山区的女老师。
两个人因为相同的信仰和追求走到了一起,还生下了可爱的女儿。
妻子也悉心照顾着刘秀祥的母亲,虽然没有办法痊愈,但是好在病情得到了控制。
一心付出的刘秀祥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回报。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的刘秀祥获得了最美教师的称号,2020年入选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候选名单,2021年6月评为贵州省优秀运动员等等一下列的优秀赞扬。
如今,他依然奔波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感染更多的学子。
结语
从一人撑起家庭到现在撑起千万家庭,他一直践行自己的行动。
他曾说过:我们现在一无所有不代表以后一无所有。
我相信更多的人一定会通过读书摆脱贫困。
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北青网—《不愿被“同情”,背娘上大学小伙曾拒绝55万年薪工作,回到贵州当教师》
人民日报—《背娘上大学小伙再上热搜 他用行动诠释“脱贫”意义》
央视新闻—《走出大山为何又重回大山?他的回答太催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