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熙子

前段时间,有一个关于“连衣裙”的帖子,在网上引发了无数人的热议。
一个女生买了一件白色紧身连衣裙,高兴地拍了照片发给妈妈,询问需要怎样洗护?
结果妈妈说:
“难看的不忍直视”
“这裙子怎么适合你,想不通”
“不像样”
“你再高个10公分还可以试试”。

被妈妈连珠炮似的一顿嫌弃,女孩像“一桶凉水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
其实,从女孩发布的照片上看,这件连衣裙远不是妈妈说的那样“难看”。
连衣裙是针织的,旗袍样式,领口有三个盘扣,下摆是鱼尾样式。
这种裙子确实很挑身材,尤其是对胸腹要求较高。

可是女孩身材纤细,小腹没有赘肉,从照片上看S型曲线明显。
而且女孩在连衣裙外边还加了一件同色系的外搭,造型和风格都很适宜。
实在看不出来妈妈嘴里的“难看的不忍直视”在哪里。
被妈妈讥诮,女孩儿只能无耐地说一句:
“这就是中国家长的打压式教育吧”。

一句“打压式教育”,揭开了多少人的旧伤疤……
网友@丸子轮说:
从小我妈妈对我一直是打击式教育 。
在她眼里,我一无是处,从小一直说我长得丑(但在朋友看来就是普通长相)。
说我不如xx ,骂我是宗桑 ,嫌弃我,有时候多看她一眼,她就会提高嗓门“看什么看!”然后狠狠白我一眼。
我总想讨好她。
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拿小卡片写一些“我爱你妈妈,妈妈你辛苦了”之类的话。
但每次得到的回应都是“恶心死了,快拿走,我不要看”。
所以我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在和朋友相处时,总会特别特别害怕会惹到他们。
网友@紫去独闲则说:
她是一个胖子。 小时候跟爸爸一块儿坐在沙发上,爸爸说:
你看你胖的,坐在那里就是一摊肉,我要是你,我就找个茅坑跳下去淹死得了。
爸爸这样打压式的教育,并没有让@紫去独闲变瘦,反倒让她很自卑。

还有一个女孩,化妆后跟妈妈一起去吃饭,她妈妈居然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
“你看你脸上涂的这么厚一层粉 ,脸上一块一块的 ,恶心死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打击俯首皆是。
除了用贬低性语言,有的父母甚至会出“绝招”、放“狠话”,常见的就是“你咋不去死呢?”“你死了我就安生了。”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小时候在农村居住,母亲三天两头打骂他。
有一次他打翻了邻居家的水缸,邻居找上家门,他母亲就做了一个绳套子,一脸嫌弃地丢到他脚边,说
“麻利点,挂到房顶,凳子一踢,就没了。”

打压式教育,给了多少人痛苦的回忆……
2020年9月17日,武汉市一名14岁的初三男生小张跳楼自杀。
起因是小张与两个同学在教室里玩扑克,班主任就把三名学生的家长喊到学校谈话。
气愤的张妈妈来到学校,逮住走廊里的儿子一顿责骂,最后还狠狠地抽了他两计耳光。

张妈妈走后,儿子就从学校五楼的窗户上一跃而下。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
儿子死后,张妈妈多次自杀未遂,在悔恨和愧疚中,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网友@温知说,在父母打压式的教育中,他患上了焦虑症,高中就休学了,现在还没复学,每月都要定时去复查。
事实上,给孩子带来无数痛苦的打压式教育,在父母眼里,却是另一种感知。
网友@平移说: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小时候,考了100分,得意地拿着卷子回家,高高地举着让家人看。
父亲看见了,本来和蔼的脸顿时沉了下来:“臭骄傲!”
听到父亲的断喝,@平移尴尬到无地自容。
长大后,他曾经问起这件事情,父亲说:
怕你骄傲自大,从此不知道上进。
几乎每一位家长打压孩子的理由,都是担心孩子不学好、骄傲自大。
其实,盲目地把打压当成鼓励的家长,不但会摧毁孩子的自信,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有一位医生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医院复诊。
医生看到孩子在候诊的时候看书,就说了一句: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道医生话音刚落,妈妈就抢白说:用功?假用功!
医生很无奈:孩子都抑郁了,医生辛辛苦苦把他拖回半道,父母一句话就前功尽弃了。
有人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跳舞。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与自己一样独立的个体,去养育、尊重的时候,孩子的舞步就是自信的,优雅的;反之,就是踉跄的、错乱的。

“从来不欣赏,一直被否定”,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通病。

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少年说》中,曾经有一个女孩向妈妈哭诉:
你为什么总是打击我?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总是看不到呢?
母亲十分认真地回答:
我这是为你好啊!我担心一表扬你就会飘。
孩子不打击会飘。
在中国,总有许多父母以为打击孩子的压力会自动转化成动力。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
国内如此,国外也是这样。
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曾经提到过一个案例:
30岁的特德,是一个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
他一个人住在森林中的一栋小木屋里,过着孤独又无聊的生活。
特德没有朋友,也不与亲人联系。
其实像隐士一样的日子,并不是特德想要的生活。

他想拥有一种有活力、有信仰、有追求的人生,可是却怎么也提不起心劲儿。
造成特德心理疾病的元凶,就是他父母的教养方式。
特德小时候,只要做错了一点事情,父母就会对他打骂,而且还会变着花样对他惩罚。
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陪伴特德考上大学,大学一毕业,特德就出现了各种心理症状,导致他一直无法融入社会。
斯科特·派克说:
每一个孩子都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当成人生的第一法则。
父母带着爱心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认为世界溢满温暖。
反之,则会没有安全感,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戒备。

某教育平台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挫折教育比鼓励教育更好吗?当今父母有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在参与投票的581人中,有371人认为不好、没有必要,占比64%,剩余的207人认为有必要,占比36%。
知心话语三冬暖,冷言恶语酷暑寒。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有一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打压教育相当于一个没有暖气的房间;鼓励式教育相当于有暖气的房间。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出来散步。
从没有暖气的房间出来,人会很快被冻得哆嗦。
从温暖的房间出来,反倒更能抵御风寒。
网上有一个话题:
#在打压中长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位学心理学的网友@睡不饱说:
“摆脱原生家庭的打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就算是我,接受了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也很难去治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
孩子既不是父母的翻版,也没有义务去完成父母未竟的梦想。
用自己的思想去掌控孩子人生,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儿童教育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视你的言辞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
聪明的父母懂得还其本性,让孩子成为他喜欢的样子。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只有赋予爱,才能创造爱。
你,或者是身边的人,是否有被打压的经历?
你,或者熟悉的人,是否找到了抗压的方法?
欢迎留言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