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漂亮的类群无疑就是鸟类了,虽然许多鸟的羽毛并不艳丽,但是大多数鸟类都要比其他脊椎动物要多彩漂亮,能够将尾羽展开像一把艳丽的扇子的孔雀,鸡形目下除了我们常见的大公鸡外,红腹锦鸡更是被认为是古人口中“凤凰”的原型。
除了鸡形目外,极乐鸟家族更是百花争相斗艳,它们不仅有着艳丽多变的羽毛,甚至还把羽毛的形态玩出了花,什么都上长“电线”,尾巴比凤凰等等,这些都让鸟类牢牢占据了脊椎动物的“选美冠军”头衔。我们下面简单的贴上三种极乐鸟的图。
而反观同样是脊椎动物,且在演化序列上要更高级一些的哺乳动物就有些黯淡无光了。放眼整个的哺乳界,黑白灰几乎是哺乳动物的主打色,偶尔出现点黄橙,就算是颜值担当了,比如猫、老虎。
当然,还有一些靠着圆滚滚的身体和搭配这些简单的颜色在颜值上扳回了一城,比如国宝大熊猫。但不管怎么样,哺乳动物整体上是不如鸟类艳丽漂亮的。那么,这在进化上有什么说法吗?换句话说就是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性选择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得两性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差异,而鸟类与哺乳动物这种体色上的差异其实就与性选择有关。
哺乳动物的性选择更倾向于体型的差异,而不是外观,通常都是雄性要比雌性更大,而雄性大是因为它们多数需要通过决斗的方式来决定配偶的归属。这样,外观颜色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你长得再花枝招展的,结果决斗的时候就是个花瓶,你也不会胜出,这样一代代的遗传下去,这个性状就可有可无了。
而鸟类就不同了,它们的雌雄体型上差异是比较小的,而且多数的鸟类只有爪子和喙能当武器,相比较哺乳动物硬蹄、角战斗能力要弱很多,这样就很难在战斗上分出胜负。
最关键的是相比较而言,鸟更倾向于群居,而且群居的成员雌雄都有,这样在寻找配偶时难度也要低很多。在这些前提下,显然雄性拥有更加艳丽的羽毛更能吸引异性的注意,在鸟界,雄性的羽毛其实就相当于雄性的体型和战斗力了,研究表明,羽毛越艳丽的雄性越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因此,性选择,其实是鸟类比哺乳动物外观更加漂亮的原因之一。
视觉系统的迥异如果将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放到色盲的面前,与一个穿着朴素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还是人类所在的灵长类动物具有三色视觉的前提下。放在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面前,任何的动物其实颜色都差不多,因为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只有二色视觉。它们的眼睛只有两种类型的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蓝色和绿色的光线,无法像人类那样感知红色的光线。
所以,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
而这种视觉的形成其实与动物的食性有关,灵长类动物多为三色视觉,是因为灵长类动物基本上都是杂食性动物,而在素食中,水果的占比是比较高的。众所周知,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而吃到成熟的水果非常重要,所以,这是部分杂食性(素食中水果占据主要地位)动物才演化出来的一种能力。
而鸟类就不同了,绝大多数的鸟类已经不满足三色视觉了,它们基本上以四色和五色视觉为主,它们甚至能够看到紫外线。
上图左侧是我们眼中的鸟,而右侧是鸟眼中的同一种鸟,可见鸟类的视觉更加发达。这其实与绝大多数的鸟食谱中水果占比较大有很大的关系。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家里的果树上的果子最先成熟的是哪颗鸟总是第一时间知道并将它啄食。
这其实就是它们四色甚至是五色视觉带来的好处,既然它们的视觉系统如此发达,外观漂亮与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对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即便是有多彩的体色,对于同类或者其他哺乳动物来说也没有什么区别,不会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下图为人和猫眼中的狗和场景)
跟祖先有关任何的动物进化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一些祖先的性状,而且动物的进化通常是基于祖先的一些性状通过基因突变慢慢积累才形成的,哺乳动物与鸟类的视觉系统也跟自己的祖先有关。
众所周知,鸟类的共同祖先是会飞的恐龙,它们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开始演化了。由于在当时,除了翼龙类外,天空还是一片无主的空间,而且多数的翼龙虽然会飞,但依然在地面上捕猎,这让天空这个宽广且充满食物的空间变得没有竞争力,就在这个时候,鸟类开始逐渐的演化了,它们逐渐增强的飞行能力,让它们成为了空中的主宰。
而这演化的过程中,鸟类基本上都是白天活动的,白天光线充足,事物的颜色更加容易辨别,所以它们需要准确分辨颜色的能力,这就为它们的羽毛出现多彩打好了基础。
而哺乳动物就不同了,哺乳动物同样在恐龙时代就开始演化了。但是当时地面上的生存空间基本上都让恐龙们霸占了,所以当时的哺乳动物不仅进化缓慢,体型还非常小,比如最早的哺乳动物之一攀缘始祖兽就是跟老鼠差不多的动物。
虽然攀缘始祖兽也是杂食性动物,但是为了躲避白天狂暴的恐龙们,攀缘始祖兽是偏夜行性活动的,它们具有较强的夜视能力。但是,夜晚在森林中光线很差,事物的颜色也不明朗,这样哺乳动物的祖先其实就对颜色的分辨需求不那么迫切。
既然如此,毛发的颜色也就很难出现艳丽的色彩,况且既然是苟且偷生,那么颜色则是越暗淡越好,这也就为如今哺乳动物的三大主打色:黑白灰,奠定了基础。
最后哺乳动物确实不如鸟艳丽,这并不是哺乳动物不爱美,而是与祖先的生存环境、食性以及配偶的归属方式有关,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对颜色其实是不敏感的,只有在后来灵长类的进化中,才出现了对颜色更加高的要求,才有了少数的三色视觉的哺乳动物。
也正是颜色不敏感,体色就很难进化出艳丽的个体。从这个理论上看,人类是最有可能进化出艳丽外观的动物,但是人类退化掉了毛发,也将这个可能性扔在了远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