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终于留在上海了,虽然没有当上自己喜欢的记者,可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让他离开了穷乡僻壤的农村,终于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他首先邀请陈方明吃饭。

陈方明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曾去过西北高加林的老家做调研,跟他一起合作过一段时间,他非常欣赏高加林的才华, 一再鼓励邀请他去上海,多次直言像高加林的这样的人,上海才是他发展的舞台,上海才能发挥他的才能,让高加林信心倍增,如果不是陈方明多次鼓励,或许就没有如今的高加林。
高加林很喜欢陈方明这个朋友,刚拿到工资立马就邀请他吃饭,想要表达自己对他的感谢。
没想到这一次聚会,陈方明的一段话,改变了高加林的一些想法,给黄亚萍设了一个坑,把她变成“巧珍第二”。

高加林邀请陈方明吃饭,闲聊的时候,就问到了陈方明是不是结婚了,毕竟当年陈方明跟婷婷的浪漫生日宴会给高加林触动太大了,让他心中对恋爱有了新的感觉,他认为恋人就该像陈方明和婷婷那样,浪漫自由热情,每一天都充满期待。
那也是他跟巧珍分手的导火线。
陈方明却不以为然地说,结什么婚呀,我一个人呀。

这让高加林很惊讶,那个时候陈方明为了给女朋友过生日,生怕赶不上,大晚上还让巧珍开着拖拉机带着陈方明去给女朋友打电话,唱生日歌,说着肉麻的话,没想到这才多久就分了,让高加林接受不了。
没曾想,陈方明接下来的话,让高加林更加的震撼,让他开启了“恋爱”的另一扇门。
在陈方明看来,浪漫的东西不长久,他的恋爱从来不超过一年,婷婷早就是过去式的过去式了,婷婷之后他还换了两个女朋友。

陈方明说:
我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合适,所以我只能不断地去尝试,体验,探索,但我相信,当我什么都经历过之后,我一定能确定我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东西。
这样讲,就拿你来讲。
你之前不是做过民办教师吗?县里头的通讯员,今天又确定要做记者了,也许后面呢,你还会有新的选择,新的道路,这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同理,我认为找寻伴侣也是这个样子的。

编剧用陈方明的嘴说出这句话,是专门针对高加林的,其实有两层意思。
一来是关于工作,陈方明的话唤醒高加林内心真正的需求。
高加林这些年一直在被命运推动着走,从来没有认真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
高加林一开始只是想要通过读书离开大西北去大城市生活,但是至于去了大城市干什么,未来会怎么样,将来要做什么,他从未考虑过。

没想到一着落榜,连这个愿望都没了,他不得不被命运的手,推动着他一步一步往前。
先是高双星取代了他去读大学,高明楼为了补偿高加明,给他推荐了民办教师的职位,那个时候的高加林依然只有“远离黄土地就好”这样的目标。
因为这个目标,他努力教书,努力带孩子,希望一直这样教育下去。
谁知道正要转正的时候,他偷偷带着孩子出门去县城出了车祸,其中一个孩子摔断了腿,这起事故让教育局决定取消高加林的转正资格,让高加林又回到了黄土地上。

就高加林决定接受命运的安排,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时,高加林的叔叔高玉智回来了,马占股为了巴结高玉智,用过时的“以工代资”的方式,把高加林安排到了县里的通讯部,成为通讯干事。
这一次,高加林是切切实实离开了农村,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达成了他“离开黄土地”的目标,他发誓自己一定要留在城里,永远不要回农村去了。
可没多久,他又被张克南的母亲举报了,不仅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城市户口,再次回到了农村。

三起三落,让高加林有些灰心丧气,彷佛不管他怎么做,不管他有多努力,这个“离开黄土地”的目标总是离他越来越遥远。
直到他来到上海,凭借自己的实力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变得不同。
他再也不害怕被人赶走,被人举报了,这一次他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到了如今的地步,哪怕他的身份依然是农民,他的户口依然在农村,可他却没有任何的顾虑。
从民办教师,通讯员到记者,何尝不是在探索?
从被动推着走到主动出击,何尝不是一种探索?

高加林其实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正如陈方明对爱情的态度,因为不知道,所以才迷茫,才对命运的不公充满了抱怨。
他来上海也不过是为了留在这里,离开黄土地,可他的目标真的是这个吗?自从听了陈方明的话,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想法。
我相信,高加林很快就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目标”。
二来是关于爱情,陈方明的话让高加林重新审视自己和黄亚萍的关系。
高加林这些年就喜欢过两个人。

一个是目不识丁的巧珍,那是他在最落寞的时候,走到他身边,给他安慰,让他重获新生的女子,有段时间,他一度想要跟她结婚生子。
一个是喜欢舞蹈,全身充满浪漫细胞的黄亚萍,让高加林找到了灵感,曾想着跟黄亚萍去上海成亲。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巧珍嫁人了,黄亚萍回了上海,两个人相隔两地,高加林再次成了孤家寡人。
黄亚萍和巧珍,是两个不同的极端。

黄亚萍是浪漫的,可她不会持家,不会等待高加林,为人强势霸道不容置喙,让高加林很多时候无所适从,压力山大。
巧珍却跟黄亚萍想反,她是个过日子的好手,但是她在高加林面前没有菱角,没有脾气,事事顺从,让高加林倍感无趣,连聊天的兴致都没有,更不要说过日子了。
巧珍嫁给了马栓,门当户对,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高加林来到上海,再次遇见了黄亚萍,黄亚萍依然是那么要耀眼,那么漂亮,那么浪漫,那么吸引人,可是这一次高加林却对黄亚萍有了新的想法。
特别是听了陈方明的话,高加林的想法更加的强烈。

高加林一直想要通过读大学,离开黄土地,成为城里人,命运无常,兜兜转转,来来回回,他最后还是回到了黄土地上。
如今他不再执着于成为城里人,而是想要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在报社做校对工作,却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多次写文发表让上级看到了他的能力,很快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记者。

这个时候,高加林依然没有放弃充实自己,他决定考夜校,去完成曾经读大学的梦想,当然现在他读大学不是为了离开黄土地,而是想要让自己增加更多的知识,他永远相信知识改名命运这句话。
事业有了着落,人生有了新的起点。
已经立业,只差成家,高加林的人生就圆满了。

那么感情生活,会是高加林的下一个目标。
陈方明的话,对高加林有了很大的影响,巧珍没有文化,但是具有灵气,所以不适合他,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话题。
黄亚萍有文化,他们也有共同的话题,但是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阶级差异,高加林在上海只是暂时的,等到他想明白了自己的未来,他一定会回到农村,继续自己的创作,而黄亚萍不可能跟着他来到农村,那么他们之间就不可能在一起。
曾经的黄亚萍抛弃了高加林两次,都是因为“身份”问题,那么未来黄亚萍依然会因为“身份”问题抛弃高加林。

黄亚萍爱高加林“两次”,也是因为他身份的改变,第一个是因为成了城里人,第二次是因为他来到上海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这就说黄亚萍爱的不是高加林这个人,爱的是他“身后的身份”,一旦身份不在,黄亚萍比谁都抽身及时。
高加林是个骄傲的人,他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从这一次他来上海就看出来了,他对黄亚萍只剩“余情”,根本不像曾经那么浓烈。

而陈方明一句“我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合适,所以我只能不断地去尝试,体验,探索”让高加林彷佛找到了答案,他其实跟陈方明差不多,不仅事业不知道做什么,其实恋人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
巧珍和黄亚萍都是自己帖上来的,他从未认真去思考过自己爱什么样的人。
放弃巧珍,是因为黄亚萍更好,那么如果出现一个比黄亚萍更好的呢?高加林会如何选择?

从他以前的经历来看,高加林一定会选择后者,那么黄亚萍就成了“巧珍”。
陈方明或许永远不会想到,他的一段话,不仅改变了高加林,还改变了黄亚萍,让他们两个人从此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