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4月2日越来越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口中的“解放日”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继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后,特朗普近日又重申即将推出针对药品的加税政策,并宣称“美国已被其他国家利用40年”。这场以“对等关税”为名的贸易战,究竟是经济复兴的号角,还是新一轮混乱的起点?

特朗普口中的“被利用40年”,核心逻辑是认为美国在全球化贸易体系中长期处于“吃亏”地位。他多次强调,其他国家通过高关税、不公平补贴或汇率操控“占美国的便宜”,而美国则因“过度开放”的市场和低关税成了受害者。例如,他提到中国、印度等国家对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远高于美国对外关税,这种“不对等”让美国制造业流失、贸易逆差扩大。
这一叙事背后,是特朗普对全球化分工的否定。他认为,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如汽车、钢铁等行业外迁)导致就业岗位流失,而关税政策能迫使企业回流,重建本土产业链。例如,近期对墨西哥、加拿大的关税威胁,便是为了逼迫北美车企将生产环节迁回美国。但这种策略的代价显而易见——关税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如果说汽车关税是特朗普的“第一枪”,那么药品关税可能是更具争议的后续行动。尽管具体税率尚未公布,但结合此前对铝、钢铁等商品的加税逻辑,药品关税可能同样高达25%甚至更高。这一政策的影响可能远超汽车行业:美国约80%的药品原料依赖进口,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加税将直接导致药价上涨,冲击普通家庭和医疗系统。
更矛盾的是,特朗普一边声称要通过关税“保护美国产业”,一边又承认“关税已开始影响经济”。例如,美联储报告显示,关税导致食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被迫提价;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暴跌。若药品关税落地,这种矛盾将更加激化——药企可能因成本压力裁员或缩减研发,而普通民众则要为“美国优先”付出健康代价。
特朗普将4月2日包装为“拿回财富”的转折点,但现实可能远不如口号乐观。
短期来看,关税政策已引发连锁反应:
首先是市场动荡:尽管美股近期因关税预期变化出现反弹,但高盛警告称,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更多波动。例如,标普500指数在3月初一度跌至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
其次是通胀风险:加征关税可能推高核心通胀率。高盛预测,若关税持续,美国通胀率将从2.1%升至2.4%,而消费者每年可能多承担1340亿美元成本。
最后是盟友反制:加拿大、日本等国已明确表示将采取报复性关税,全球供应链的割裂可能进一步拖累经济。
长期来看,特朗普的算盘未必如愿:
一是制造业回流困难:即便企业因关税压力迁回美国,高昂的人工成本和低效的产业链也难以与海外竞争。例如,特斯拉等车企虽在美设厂,但仍依赖墨西哥的零部件供应。
二是政治博弈的代价:特朗普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试图逼迫他国让步。但这种“极限施压”可能导致盟友离心,例如日本已质疑“统一加税是否合理”,而欧盟也准备好反制措施。
三是经济“前弱后强”的幻觉:高盛认为,尽管减税政策可能刺激长期增长,但关税和移民限制的短期冲击可能让2025年GDP增速低于预期。
关税战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特朗普的“解放日”更像是一场豪赌。他试图通过关税重塑美国经济霸权,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化时代的贸易战没有单赢局面。加税在伤害他国的同时,也在撕裂美国社会的消费能力、企业信心和国际信誉。
若4月2日真的成为历史性节点,它或许不会记录下“美国复兴”,反而会提醒后人: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终将让所有人付出代价。毕竟,当特朗普宣称“保护美国灵魂”时,美国经济的“肉体”已在关税大棒下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