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为何如此消瘦,杨彪一语流传千古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2025-02-26 09:45:04

东汉末期,各方势力纷纷崛起。在众多势力中,曹操实力最为强劲。为啥呢?就在于曹操用人不讲究那些条条框框,只看重才能。如此一来,大量人才都汇聚到了他身旁。

在众多人才里,最让人觉得可惜的要数杨修。他那聪明劲儿世间少有,连曹操都比不上。可这么机灵的人,最后却因自身缘故把自己害死了。这种情况,在三国那段历史里,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出身名门,才高八斗,可惜不会做人】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这可是那时的显赫家族。他曾祖父杨震是东汉有名的大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话就源自他。他父亲杨彪身为太尉,是三公之一,在朝廷中的地位极其尊贵。

杨修家世优越,这使他能获取彼时顶级的教育条件。让杨彪欣慰的是,杨修生来就适合读书,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学习方面极具天赋。

故而,杨修虽年轻,却声名远播,连曹操都知晓其名。曹操爱才,特地让杨修在身旁任主簿,这职位类似如今秘书或助理。如此,杨修便能够参与朝廷事务。

曹操没想到,杨修实际本事比传说的还厉害,凡事交给他,件件都能出色办妥。这让曹操愈发看重杨修,当作贴心人着力培养,觉得他能力出众,值得重点栽培。

日子一久,杨修的毛病就冒头了,他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做人方面差了火候,这种缺陷逐渐显现。

有回曹操驾车路过曹娥碑,杨修在一旁跟着。就瞧见碑上刻着八个大字,写的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

曹操朝着杨修发问:“你晓得这碑上刻的字啥意思不?”

要是换作旁人,估计都会说不清楚。毕竟都想给领导个露一手的机会嘛。可杨修不一样,他直接回应:“晓得。”

曹操行事不循常规,面对碑文,压根儿没弄懂啥意思,却示意杨修先别开口,自己要琢磨琢磨。

马车行了约三十里地,这时曹操大声喊道:“嘿,我可算琢磨出来了。”

随后,曹操为防止杨修陷入尴尬境地(毕竟杨修让领导下不来台),坦然承认自己不及杨修。显而易见,曹操在为人处世方面比杨修高明许多。

又有一回,曹操动工修相国府好些日子,便去查看进度,杨修跟着一道。看完后,曹操对工程进度挺满意。但临走时,他让人取来笔墨,在大门上写了个“活”字。

大家都一脸茫然,而这恰是曹操期望的。他畅快笑过,便大摇大摆地离开,只撇下众人在原地,一头雾水,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曹丞相此举究竟有什么意图。

曹操这么做,明显是想瞅着大家为这事犯愁时,再现身解开谜团。说白了,就是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能耐。

遗憾的是,杨修不知分寸。曹操刚一离开,他便将答案透露出去。随后告知众人,把那大门改得小一点儿。

大家都不明白,便打听缘故。杨修回应:“‘门’里头添个‘活’,不就是‘阔’嘛。曹丞相觉得大门太宽啦,你们赶快把它改小点儿。”

听到这话,大家纷纷夸赞杨修机灵。这下,曹操本想露一手的机会就这么没了。

又有一回,曹操招呼一众幕僚到书房商量事儿。等众人都按时到齐,身为主公的曹操,却因突发状况给耽搁了,没能及时现身。

大家等了好久,曹操一直没现身,众人就开始闲扯聊天。此时,杨修瞅见曹操桌上放着盒桃酥,啥也没多想,直接打开,招呼其他人每人拿了一块桃酥。

如今桃酥很常见,但在1800多年前,它可是稀罕的高级点心,只有少数人能吃。当时杨修拿来桃酥,众人见是他拿的,便毫无顾忌地享用起来。

等曹操磨磨蹭蹭到了,一看原本留着自己慢慢吃的一盒桃酥,就只剩寥寥几块,顿时面色一沉,马上追问:“这桃酥是不是你们吃的?”

大伙见状,都把目光投向杨修。杨修神态淡定,缓缓说道:“你们瞧,大王在这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意思明摆着,就是让咱们把这酥吃了嘛。”

实际上,他把“合”字拆解成“人一口”,其含义是,这所有的事儿都是曹操的想法,他们自身并没有过错。

曹操尽管心里对杨修有意见,但觉得杨修那套说法在理。再者,就因一盒桃酥跟一众幕僚闹僵,实在不划算,还可能误大事,权衡之下,曹操便不再追究了。

在杨修诸多事迹里,“鸡肋”一事堪称最为人熟知。这事儿源自《三国演义》,正是它致使杨修丢了性命,在讲述杨修的故事篇章中,此情节的知名度极高。

在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僵持许久,双方难分胜负。然而曹操补给线过长,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渐渐感到吃力。就在这时,手下前来询问当晚门禁口令,正烦躁的曹操不假思索说了“鸡肋”二字。

没想到,杨修听闻消息,马上叫手下人着手收拾包袱。手下不解,就问为啥。杨修回应:“门禁口令已表明情况。鸡肋这玩意儿,吃着没啥味,扔了又可惜。咱补给快撑不住,估计不出一周,丞相就得下令退兵。”

旁人听闻此事,皆夸杨修机灵,随后便赶忙动手收拾行囊,着手筹备撤军相关事宜,各自忙碌起来。

后来曹操在营帐巡查时,察觉到了这件事。杨修把曹操的想法给摸透了,要知道这情况哪个领导能忍啊,曹操便找了“动摇军心”这个理由,把杨修给杀了。

但在历史上,杨修之死并非因这件事。实则是他触碰到了曹操不能容忍的底线,对于曹操而言,杨修已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

【自作聪明,触碰曹操的底线,招来杀身之祸】

曹操儿子里优秀人才不少。起初,曹操极为看重曹昂与曹冲。曹昂文能提笔、武能上马,各方面能力出众;曹冲天赋异禀,是个神童,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很遗憾,命运弄人。曹昂因曹操陷入绝境而死,曹冲年纪轻轻便离世。如此一来,曹操没办法,只能从曹丕和曹植这两人里,挑选合适的人做继承人。

曹植那叫一个才高八斗,写诗的本事无人能及。相比之下,曹丕才华没那么突出,没曹植那般令人赞叹。可他一直跟在曹操身边,处理政务能力杠杠的,在曹操那,绝对是得力助手。

就像手心和手背同样重要,曹操在选定继承人这件事上,始终拿不定主意。到底该让谁来接掌大权,他思来想去,没法果断做出决定。

那会儿,朝堂大臣围绕曹植与曹丕分成两队。曹植阵营有丁仪、丁廙、杨修等颇具文人气质的人,曹丕那拨则是司马懿、崔琰、陈群、吴质这类擅长出谋划策的臣子。

两边相互交锋,实力难分高下,彼此你来一招我回一式,争斗之中谁也不落下风,可谓是棋逢对手。

曹操对大臣们拉帮结派这事,心里跟明镜似的。可他既不挑明,也不阻拦。毕竟,能管住手下人,这对身处高位的人来说,是相当关键的一种本事。

就曹操而言,站队伍算不上关键事儿。不少人以为杨修只因站曹植队就被杀,这看法不对。曹植那拨大臣里,被曹操处决的,实实在在就只有杨修一个。

杨修最终有这般结局,根本原因在于他触及了曹操的底线。曹操的底线如同雷区,杨修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才致使自己陷入这般境地。

曹操面对同样出色的曹植与曹丕,为选定世子绞尽脑汁,多次试探他俩。杨修身为曹操的秘书兼助理,脑子灵活,能猜到别人心思,所以能提前晓得曹操给二人出的考题内容。

曹操煞费苦心考察俩儿子,可杨修却轻松将题目透露给曹植。甚至,有时杨修直接把答案预先写好,递给曹植。如此做法,实在不妥。

多数情况下,曹植一拿到问题,就能立马给出答案。这情形就像,问题刚到他跟前,他就已经准备好答案,几乎瞬间就能交上去。

要是这类事儿反复出现几回,曹操肯定会起疑心,觉得自己身边有人把消息给泄露出去了。

有回,曹操想试探曹植与曹丕,便让他俩出城办事。随后,曹操对城门官吩咐,禁止放自己这俩儿子出城,以此考验他们应对难题的能力。

曹丕去城门那,被城门官阻拦,无奈只好打道回府。可曹植就不一样了,杨修给他出主意,他二话不说,干脆把城门官给杀了。

事情办妥见到曹操,曹操问他为啥斩杀城门官,就不怕被治罪。曹植回应说,自己不是不担心治罪,只是更怕耽搁父亲交付的任务。只要能为父亲解难,就算被治罪也没啥大不了。

曹操瞧着曹植的行事作为,心里头那叫一个满意,打心底就琢磨着要把世子之位定给曹植。

曹丕从暗中渠道获讯,顿时着了急。他靠安插在曹植身旁的眼线,晓得这全是杨修搞的鬼,旋即赶忙跑到曹操跟前,把这事儿给抖落出来了。

曹操哪能只听他一人说辞,毕竟他跟曹植存在竞争。曹操就派了靠谱的人悄悄去查,结果和曹丕讲的一样,连之前泄题的也是杨修。这下,曹操实实在在起了杀心。

杨修单枪匹马,多次让曹操对儿子们的考验失效。曹操可不乐意这样,他盼着看到俩儿子的真本事。谋士能给儿子们出主意,但最终做决定还得靠他们自己。

司马懿深知此理,曹操的诸多意图他怎会察觉不出?可他始终恪守谋士职责,行事规规矩矩,丝毫不敢逾越界限。

再看杨修,压根没察觉自己大限将至,还是照旧任性行事。有回,他跟曹植一块喝酒,都喝得有点上头,随后就在城里驾车乱冲,完全不管门禁限制,直接从司马门冲了出去。

这事儿还没结束呢。杨修喝了酒,就开始数落曹操儿子曹彰,说他就晓得领兵打仗,就是个没头脑的粗人。没想到啊,这事儿最后也传到曹操耳朵里了。

曹操就拿这事儿给杨修定了罪,把他杀了。杨修本是个聪明人,可最后因为太机灵,反倒害了自己,落得个悲惨下场。

【杨修他爹才是真正的老谋深算】

杨修离世后,曹操心里别提多畅快。可没一会儿,他就因一件事犯起愁来。这事儿摆在面前,让原本舒坦的曹操,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前面讲过,杨修父亲杨彪是当时太尉,弘农杨氏是极有名的世家,在朝廷中影响力颇大。曹操把杨修杀了,难道就不怕因此和杨彪以及杨氏家族结仇吗?

有回散朝后,曹操想试探杨彪,便专门凑上前问:“杨公,好些日子没碰面,瞅着您怎么这般清瘦了?”

据《后汉书》所述,曹操见到彪,问他:“您怎么如此消瘦?”彪回应:“没像日磾那般有先见之明,心里还存着老牛舔犊的疼爱。”曹操听后,神色都变了。

这很明显,人家儿子才离世,杨彪肯定极度哀伤,结果身体都瘦下去了。

曹操那性格,咋回应都难办。要讲是念子,曹操会觉得杨彪对他心含怨愤。要是不提杨修这事儿,曹操又会觉得杨彪反应不实在,笃定他心里藏着啥盘算。

然而杨彪的回应颇有趣味,他讲:“遗憾没像金日磾那般有先见之明,可仍怀着老牛舔小牛般的疼爱之情。”

这得提到历史上的典故。在过往岁月里,曾有一些特定事件或故事流传下来,这些内容就与当前所讲相关,它们经过时间沉淀成为典故,为话题增添不少底蕴。

汉武帝那时候,大臣金日磾颇受重用。他原是匈奴人,对匈奴状况了如指掌,这独特背景让汉武帝很是看重,从而得以在朝中担当重任。

汉武帝为显亲近,把金日磾的俩儿子留在身旁,俩孩子常逗武帝开心。有回,金日磾因孩子不懂规矩斥责他们,武帝却劝他,觉得对小孩子不必如此严厉。

等俩儿子成年,行事不检点,老是偷偷和宫女来往。很不巧,被金日磾撞个正着。金日磾顿时火冒三丈,二话不说,直接拔剑朝着儿子刺了过去。

杨彪话里的意思是,杨修落到这般田地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与此同时,他也隐晦地透露出自己对儿子深深的想念。

这表明了自己忧思过甚,同时点明这事儿不能怪曹操。要是杨彪能早点察觉杨修的问题,想必就会像金日磾那样,果断刺死自己犯错的儿子。

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杨彪一番话,瞬间显出他和杨修水平差异。人常讲“难得糊涂”,越有能耐的人,越得懂得隐藏自己,不然就像杨修,太出众易遭打压,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