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究竟有多美?一组从小到大的老照片,带你了解真实的林徽因

吐不满的痰娱 2025-04-28 15:18:52

文|吐不满的痰娱

你看过会呼吸的老照片吗?就在上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公布了林徽因手绘稿数字复原展的预约通道,短短三小时10万名额秒空!

这位逝世70年的民国才女,至今仍让无数人魂牵梦萦!

到底要多美,才能在泛黄胶卷里凝住一个世纪的惊鸿一瞥?

1907年的杭州陆官巷,穿着绣花袄的3岁女童对着镜头瞪圆了眼睛。

谁能想到,这个被裹在锦缎里的娃娃,六年后会剪掉长发、蹬着皮鞋冲进北京培华女中的操场?

1913年的入学照上,12岁的林徽因梳着齐耳短发,嘴角抿成一道倔强的弧线。

十四年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鸽子群中掠过一抹东方面孔,16岁的林徽因攥着建筑图稿疾步穿行,呢子大衣下摆扫过泰晤士河畔的薄雾。

既有少女捧着《莎士比亚全集》在樱花树下傻笑的娇憨,也有在剑桥划船俱乐部与男生辩论时的英气勃发,徐志摩初见这个场景时,钢笔直接从指间滑落坠入康河。

但真正让她在伦敦社交圈封神的,是1921年那场震惊皇家建筑学会的演讲,当这个19岁姑娘用流利英语拆解《园冶》中的借景手法时,台下白发苍苍的教授们纷纷掏出怀表。

他们以为是主办方安排的翻译,却不知这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姑娘,早把《营造法式》里的斗拱尺寸刻进了骨髓。

那天散场后,听说有人在签到簿上写,她让中国建筑从古董变成了活着的诗。

真正让世人震撼的美,在她褪去华服之后才显露峥嵘,1932年深秋的河北荒山里,28岁的林徽因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袍,手脚并用地攀在年久失修的庙宇梁架上。

同行的民工后来回忆,那么娇滴滴的先生,摸着烂木头时眼睛亮得吓人,倒比画报上的电影明星还鲜活。

如果说年轻时的林徽因是青花瓷,那抗战烽火将她炼成了青铜鼎,1941年的李庄,肺病咯血的她蜷在漏雨的草屋里,却把最后一块银元换了墨水。

学生王世襄曾撞见震撼一幕,高烧39度的先生趴在木箱上画图,咳出的血沫染红了测绘图边缘,她却笑称,正好给柱础加点朱砂彩绘。

当东京大学代表团1997年看到这批手稿时,团长当场脱帽致意,这是用生命校准的文化坐标。

摄影师抓拍到她脖颈扬起的瞬间,斑白鬓发与身后明代城砖的霜色浑然一体。

就在她去世前三个月,人们还看见她颤巍巍倚在景山亭,对着拆毁的牌楼方向背诵《洛阳名园记》,仿佛在与推土机的轰鸣声打擂。

我们可以还原她嘴角的弧度,却模拟不出1937年在长沙临时大学,她边躲空袭边改图纸时,铅笔戳进掌心留下的月牙形疤痕。

能计算出她眼睛的黄金比例,但复制不了1944年在重庆街头,她为保护唐代碑刻与士兵对峙时,瞳孔里跳动的火苗。

今天,当你在前门大街喝网红咖啡时,不妨摸摸杯底印着的卷草纹——那正是林徽因1952年修改人民英雄纪念碑饰纹时,在病床上画的第八稿。

参考信源:

新京报

2019-06-05 18:00

AI修复林徽因旧照:我看这不是修复,是换头 | 沸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5

吐不满的痰娱

简介:用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 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