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土澳人民啥时候集体放弃海滩烧烤扎堆电影院?那得追溯到《魔戒》首映时精灵王子出场引发的尖叫狂潮。可这次悉尼影院的盛况,竟然是被个穿红肚兜、脚踏风火轮的东方小神仙搅动的。电影院经理卡梅隆看着售票系统崩溃的界面直挠头:“这届观众咋回事?平时看《雷神》都嫌特效太多,现在追着要看哪吒被雷劈?”

哪吒 2
其实答案藏在墨尔本观众本杰明的彩虹屁里:“这动画品质比我家后院考拉爬树还丝滑”,要知道澳洲观众可是被好莱坞特效喂大的刁钻舌头,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45澳元买IMAX票的,必须是比悉尼歌剧院灯光秀更炫的视觉盛宴。据说有观众看到哪吒变身时,条件反射想按暂停键截图发ins——这波东方美学的降维打击,直接把土澳人民的“三分钟热度”熬成了“三周持续上头”。

首映当天悉尼唐人街的盛况堪比春节舞狮,大爷大妈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影院门口搞起哪吒cosplay大赛,留学生群体直接把“哪吒2澳洲上映”刷成推特趋势。但真正让院线经理惊掉下巴的,是那些金发碧眼的local观众捧着爆米花在催泪剧情里哭成狗——这画面就像看见袋鼠抱着桉树叶抹眼泪般魔幻。
新西兰观众路易的观后感堪称大型真香现场,虽然中文台词听得我满脸问号,但看到哪吒妈妈去世那段,突然想起自己被送去寄宿学校时偷藏的Vegemite酱,好家伙,东方神话故事愣是被解读成澳洲版《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波文化破壁堪称神奇,当饺子导演在熬夜画分镜时,绝对想不到自己设计的莲花封印,能解开南半球观众的情感共鸣开关。

哪吒在澳大利亚上映
看着《哪吒2》的票房曲线,澳洲院线老板们集体上演川剧变脸。最初听说要引进中国动画片时,他们内心OS大概是:“给个午夜场意思意思得了”。结果现实啪啪打脸——悉尼某影院紧急把IMAX厅让给哪吒,经理卡梅隆一边调整排片表一边嘀咕:“这年头连动画片都搞降维打击?”
更绝的是观影人群的“混搭风”,华人家庭三代同堂来看情怀,teenager组团来嗑敖丙哪吒CP,文艺青年对着水墨特效疯狂拍照,硬核影迷在研究封神宇宙的时间线等等,这种“八爪鱼式”受众结构,逼得院线不得不祭出全天候滚动排片的终极大招。有网友戏称:“现在悉尼电影院的空气里都飘着混天绫的味道。”

哪吒 2
还记得2019年《哪吒1》出海时,海外媒体标题还是“中国动画的意外惊喜”。到了《哪吒2》,画风直接变成“东方神话宇宙来袭”。这种进化速度堪比澳洲野狗追袋鼠——窜得又快又猛。新西兰观众夏茉尔的金句很能说明问题:“看到哪吒妈妈拥抱满身尖刺的儿子,我突然想给老妈发个道歉短信。”瞧瞧,连kiwi都开始反思亲子关系了,这波文化渗透比悉尼歌剧院的激光秀还耀眼。

更让好莱坞瑟瑟发抖的是,《哪吒2》在北美硬刚《美国队长 4》,首周末721万美元的票房直接把漫威按在地上摩擦。此刻迪士尼总部可能正召开紧急会议:“快查查这个哪吒是不是复仇者联盟新成员!”
如今走在悉尼街头,你可能遇到以下场景,咖啡师在拉花时勾勒混天绫图案,街头艺人用迪吉里杜管演奏《哪吒闹海》,幼儿园小朋友争论敖丙和金刚狼谁更帅等等。这场东方神话的南半球奇幻漂流告诉我们,好故事就像Vegemite酱,初尝诡异,上头真香。只不过苦了澳洲院线经理们——听说已经开始恶补《封神演义》,生怕观众哪天突然要求点映姜子牙番外篇。

(此时某导演看着澳洲票房数据,默默地想把《哪吒3》剧本里的“东海龙宫”改成了“大堡礁海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