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太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双子星家族,一个是西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有一个就是东方的沙逊家族。但是沙逊家族寻根溯源也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扶持起来的诸多犹太家族之一,今天之所以说这个沙逊家族,是因为这个家族的发迹历史主要在亚洲地区。
犹太人近代辉煌历史的源头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发迹以后一直在世界各地扶持犹太家族发展。可以说罗斯柴尔德家族为犹太族群近现代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沙逊家族祖上是被西班牙驱逐出境的塞法迪犹太人。沙逊家族可追溯的历史是18世纪50年代,当时的沙逊家族的本·赛利担任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家族在当地积攒了良好的声誉和人脉。这个本·赛利发迹时所从事的工作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很类似,说白了就是帮助巴格达的统治者管理财务的。本·赛利在巴格达积累了财富、人脉和声望为他的儿子大卫·沙逊后续的崛起夯实了基础。
进入19世纪的时候,大卫沙逊也已经接棒挑起了家族发展的重任。但那时候巴格达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奥斯曼帝国对犹太人采取了越来越严厉的政策。那时候尽管沙逊家族在巴格达还能站得住脚跟,但是为了避免被波及,大卫沙逊做了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举家逃离巴格达。1828年,大卫沙逊一家人化装成阿拉伯商人,秘密离开了巴格达。辗转几年后,1832年到达英属印度的孟买,这时候的沙逊家族仍然有极为可观的财富,他一家人不仅获得了英国国籍并在孟买购置了房子定居。

在印度孟买,大卫沙逊依托英国犹太族群的庞大势力快速开启新的商业活动。大卫沙逊创立了沙逊洋行,专门从事国际贸易,这标志着沙逊家族商业帝国的正式建立。在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丝绸和瓷器,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开始寻找可以向中国出口的高价值商品,罂粟及其制成的鸦片成为理想选择。
印度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罂粟,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罂粟产区之一。179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制造的垄断权,开始在印度大规模推广罂粟种植。东印度公司向印度农民提供罂粟种子和贷款,强迫他们种植罂粟,并派官员监视栽种。英国殖民政府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来管理鸦片生产。孟加拉管区的田赋税局为最高管理机构,监督着巴特拿和贝拿勒所两个经理处的活动。每个经理处都有自己的加工厂,负责鸦片从晒干到装箱的一系列生产、管理过程。
在形成了鸦片种植、生产的闭环以后,英国开始想方设法将鸦片销往世界各地。

在当时的英国看来,那时候的中国清朝是一个富得流油又羸弱的国家。进入19世纪以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五个儿子已经开始在欧洲开枝散叶。等到1832年沙逊家族到达印度孟买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成为欧洲顶级豪门。
181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为英国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威灵顿公爵的军队在滑铁卢战役中对抗拿破仑。凭借这个举动,罗斯柴尔德家族进一步巩固了与英国王室的关系。因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一直在跟随英国进行全球殖民和扩张,不仅获得了天量的财富,而且进一步帮助罗斯柴尔德家族链接散布在全球各地的犹太人家族。沙逊家族可以说就是那个时期的幸运儿。

沙逊洋行成立主要从事香料、丝绸、茶叶贸易。从世界地图来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是把印度当做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沙逊洋行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吸引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注意力。
但是另一边的英国因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资本家逐渐取代商业资本家。因此,在英国诸多工业资本家的施压下,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消了对印度的垄断,1833年取消对华贸易垄断。在取消对印度垄断后,鸦片贸易也不再是东印度公司一家独大。随后,罗斯柴尔德家族依靠自己在英国的人脉很快帮助沙逊家族拿到了鸦片贸易许可,并且开始大力扶持沙逊家族。

所以,从1833年开始到1864年,沙逊家族依靠对华鸦片贸易快速起家。沙逊家族通过沙逊洋行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市场,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鸦片贩毒集团。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销毁了近2万件鸦片,其中近一半属于沙逊家族。也正是因为如此,沙逊家族怀恨之下游说了英国政府发起了鸦片战争。
1840年以后的100年,八国联军西方、日本等国家快速崛起的本质就是对当时旧中国的掠夺。沙逊洋行仅仅在中国贩卖鸦片就拿走了4.5亿银元。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这几十年间也就铸造了13-15亿枚的银元,而沙逊洋行就拿走了其中三分之一。再加上其他势力的瓜分,直接让当时的中国从一个富饶的国家变成一穷二白。所以,犹太族群和盎撒族群经过一百年的掠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财富都跑到了盎撒和犹太人的手里。他们不富有都说不过去!
在鸦片贸易上获得巨额利润后,沙逊家族在西方名声大噪。那时候大量沙逊家族的成员开始宜居英国本土,并且在英国开展相关业务。

沙逊家族在宜居英国后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过两次联姻,一个是维克多·沙逊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员的联姻。另一个是爱德华·阿尔伯特·沙逊爵士与艾琳·卡洛琳·罗斯柴尔德的联姻。从此沙逊家族在西方更是如鱼得水,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根据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并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对华的鸦片倾销由此开始。1844年,大卫·沙逊的儿子伊利亚斯·沙逊来到中国,负责沙逊洋行在中国的业务。从1833年到1854年这短短20年时间里,沙逊家族就已经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富。占据了对华鸦片贸易和棉纺贸易的半壁江山。

1856年底,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但是那时候中国的剧烈动荡,各类反殖民、反封建的斗争极大影响了沙逊家族的鸦片贸易稳定性。这时候沙逊家族慢慢退出了鸦片贸易转而开始涉足银行、航运和保险等领域。这些新业务为沙逊家族带来了新的财富增长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国际商业舞台上的地位。
1864年:大卫·沙逊在印度去世。这可以说是沙逊家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大卫沙逊去世后,家族内部开启了大规模内斗,这使得沙逊家族迅速分裂。阿尔伯特作为大卫沙逊的长子,移居英国后迅速融入了英国的上流社会,成为英国显要人物之一,并与威尔士亲王,也就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建立了密切的友谊。而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联姻的爱德华就是阿尔伯特的弟弟。

而印度部分的沙逊家族成员则将重心放到了上海,上海这边主要就是维克多·沙逊,主要从事房地产、金融、贸易和投资等业务。维克多·沙逊在上海成立的华懋地产公司是沙逊家族在房地产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该公司在20世纪初期在上海建造了多座高层建筑,包括沙逊大厦,也就是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河滨大厦、都城大厦,也就是现在的新城饭店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逊家族的业务受到了显著影响。沙逊家族主要的业务都在英国,因此这个家族在欧洲的业务受损。而且因为战争导致的运输困难和市场需求下降,沙逊家族在亚洲的贸易活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沙逊家族进行了两次资产转移的大撤退。尽管转移了大量资产,但是沙逊家族赖以盈利的业务已经被冲的七零八落,再难回复荣光。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沙逊集团因积欠巨额债务,不得不以产抵债,把新沙逊公司、新沙逊银行、华懋地产公司、远东营业公司、上海地产投资公司以及华懋洗衣厂、华懋饭店、都城饭店、华懋公寓等9家企业在华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华业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是沙逊家族都已经不复往日荣光。虽然当下的他们可以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一个只依靠投机获得财富的族群即便会有短暂的辉煌,也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长久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