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巡御史制的演变

亚豪聊历史 2023-05-18 08:13:05

明朝属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中,君权高于一切的时代,它的官制设计第一个突出的就是君权,也正因为如此,对臣子的统治必定是既有权利,也有制约。但是,分权会让官制变得繁杂,变成一大隐患。想要想制衡,就必须要有一个中间势力,而监察制度就属于当时庞杂官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毫无疑问地变成了一个可以制衡权力的中间势力。因此,设立了巡按御史的监督体制,并在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

明朝巡按御史制的创立。大明建立之时,天下大乱,官府衰败,百业未兴,所以,替皇帝巡视各地的监察使,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要务,为皇帝招揽人才。但朱元璋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招贤纳士,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过上好日子。因为大明疆域广阔,人才济济,所以巡按御史有了另一个任务,那就是视察州县,将当地的局势汇报给皇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御史台两年后,于洪武十五年成立了都察院中,设立了一个新的统领,统领分为十二个级别,朱元璋给每个级别的统领打造了两个印章,一个交给了长期担任统领的官员,一个放在了自己的府邸之中,只有当统领们出去巡视的时候,才能拿到这一块印章,等他们回来之后,上交归还。但在建立这个体系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而且,这个新来的监察者,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被提拔上来的,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每一个被选中的人,都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被提拔上来,这就导致了监察者的更替变慢。到了终明,巡按御史的监察范围已扩大到州县,监察官员的监察范围以明察吏为主,监察官员的职能也是监察官员的一个重要职能。自此,巡按御史湿度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明代巡按御史制的改进。仁宗年间,监察使到各地巡视,监察官员,并提出:"国家要以人民为基础,民安才能国安。以往,当地官吏干预民政,与朝廷初衷相悖。现在正在调查各地,你要如实禀报,不要因私弃公,不要畏首畏尾,不要遮遮掩掩。”可见仁宗对监察使的期待和依赖,也是对监察使的一种要求。宣德十年,朱祁镇九岁登基,因其年纪还小,所以治理国家的重担都落在辅佐大臣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个四朝的老臣身上,这三个人被称为“三杨”,他们都是对君王忠诚的人,他们在这三个人身上表现出了一种国泰民安的气概。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环境的干净与否,会极大地影响到巡按御史制度的正常运作,此外,政治环境的干净与否,还与该体制中的权力划分有关。一四三九年,明英宗朱祁镇颁布的《宪章》中,对巡按御史提出的请求,有了相应的权力:“所有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如有质询,除武将、京师、五品官之外,均可提出请求,方许取问,六品官以下,均可提出请求,待裁决后,再呈报,如有特殊请求,必须说明理由,讨说法,以示惩戒。”

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的衰落。到了明代中叶,由于皇上对政务不感兴趣,朝堂上局势十分紧张,加上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加上一些奸佞之徒从中作梗,使得朝堂上出现了一些歪风邪气的东西,于是这个时候,巡按御史就成了这个朝堂上的一个附属品,跟着没落了。首先,与巡按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在明朝中叶逐渐成熟起来,其中以《宪纲》最为典型,嘉靖六年因都察院张璁奏请而颁布了《宪纲七条》。但是,健全的法制无法扭转其自身走向衰败的过程,而且往往沦为纸上谈兵,无法落实,明朝的巡按制也是这样。其次,巡按制自从建立以来,对权力的扩大就没有停下过步伐。嘉靖帝颁布的“从此以后,六品以上的官吏,犯了罪,可以直接审问,无须弹劾”的法令,意味着对于六品以上的官吏,可以不再“奏请”,而可以“径自提问”,这在某种意义上纠正了当时的腐朽,但也扩大了其监督的范围,加速了这一体制的衰落。最终,明朝的巡按系统在其内部的作用日益弱化。百度的衰落和科道的衰落,使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到了1597年,由于对国家机构进行监督,使吏治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从一度兴旺到现在,经过了好几次的转折,而逐步走向了衰退。它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也是在这个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权力扩张到了极限之后,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退的结果。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