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一日三餐都吃什么?放到现在,多数家庭还达不到他的水准

北纬的咖啡豆 2024-09-23 14:36:27

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面色严肃,常年留着八字胡须的中年男子形象,个子不算高,穿着很是俭朴,但对有志青年很是照顾。

不过令人意外的额是,鲁迅虽然俭朴,但在吃食上面一向不吝啬自己,在北京居住期间,足足65家饭馆被他写进了日记。

此外他还特别喜欢吃甜食,这也导致他一生中有23年都在看牙,但每次见完医生后又会背地里给自己买好吃的庆祝一下,像是糖或者冰激凌他都会吃,完全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苦大仇深。

1927年-1928年,其妻许广平留下的一份家庭菜谱,更是让人对鲁迅的日常生活感到不可思议。

01

苦大仇深小老头?

林语堂曾在文中这样描述鲁迅,白衫平头,硬茬子似的胡子铺满了上唇,衣冠不整且牙齿暗黄,看起来和一个寻常的烟客没什么区别。

林还调侃,许广平估计喜欢的就是他的文字。

就连夫人许广平谈及初印象的时候,对鲁迅的一大认识就是头发直挺挺地竖起,好一个“怒发冲冠”的模样。

而在鲁迅自己留下的文学作品中,除了记录少年时期的几篇散文,其他诸如《呐喊》、《阿Q正传》等等大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冷肃的人。

但其实真实的鲁迅不仅会笑,也十分热爱生活。

1936年,鲁迅参加一个木刻展览,许是看到了什么比较高兴的东西,他直接哈哈大笑起来,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儿。

他的日记中,更是记载着数不清的美食铺子,几乎每个定居过的地方,都会有当地特色美食入选他的日记。

打个比方,在鲁迅的各个作品中,光是关于鱼的描写,就有248个地方,当然这些都是美食,在他23年的看牙经历中,光治牙就有75次。

这个频率怕是现在的美食博主都未必做得到,放到现在多少得称一句“食仙人”。

02

百年前的探店博主

姜异新在采访中表示,定居在山会邑馆那段时间,鲁迅因为没人管自己的一天三顿饭,索性每天都和人大小聚,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种方式几乎持续了7年。

而这也让他对各美食店铺如数家珍,并且身为一个标准的美食达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绍兴人的身份排斥北方美食。

相反他还挺喜欢吃面条和馒头,鸡鸭鱼蟹更是来者不拒,对于满足的特色点心沙琪玛他更是赞不绝口,哪怕是吃到牙疼,也不肯放弃自己的这一个小小爱好。

而且每月发工资了,他还会到北京前门那一片买各种零食糕点,不拘国内、国外,买完吃的后还会给家里人一并分一分。

不说北京的接近百家店铺口味被鲁迅摸个一清二楚,就连只住了半年的广州,鲁迅也没少逛,有25家饭馆都出现在了他的日记中。

03

鲁迅的一日三餐

说到这里,爱探店爱吃美食的鲁迅先生,平日在家一天三顿都吃些什么呢?

鲁迅家里的早饭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精心熬制的粥类,比如鱼粥什么的,还会有着黄花鱼、炒豌豆苗一类的大菜。

至于午饭则更为豪华,排骨、腊肉炖得恰到好处,各地的特色都会出现在餐桌上,晚饭的话则会以一些面条馒头、小菜为主。

别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现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做得到的。

而1927年,鲁迅夫妇搬到上海后,夫人许广平留下的一份菜谱,让人真正地了解到这位文豪在人生的最后10年都是怎么度过的。

这份菜谱并不算长,只记载着1927年11月开始往后半年的食谱,不过里面的菜色看起来相当不错,不仅能做到每顿都是三菜一汤,还顿顿都有菜有肉。

鱼饼、腊肉、罗汉斋一个个的那叫一个丰盛,三餐基本不怎么重复。

而且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菜并不是许广平自己做的,而是外包出去的,就是到附近的一家饭店订餐,对方到饭点就会送来相应的菜色,这种定制服务也称得上牛了,一般家庭可消费不起。

1927年的时候,鲁和许来沪,不过刚在此处落脚的时候两人都非常忙碌,许也不是朱安那种传统的小女人,她也有着自己的事业,不想爱人太过辛苦,订饭就成了他们的一个选择。

可是这些菜品,别说买来,就算自己去做,也要花上不少钱,根据这份食谱下面的标注,鲁迅家里每个月都要耗费20多大洋在吃的上面,还不算其他零食点心之类的。

当时上海一个普通工人月薪也不过10-15元左右,那么鲁迅家里撑得起这样的消费吗?

04

鲁迅的收入水平

除了一大家子的伙食费外,鲁迅家里每月还有好几笔大花销,房租63,买书也要50,其他零零散散的还会资助一些有需要的年轻人,甚至请人来家里吃饭。

萧红就曾经见过这份场景,鲁迅对人并不吝啬,请人来家里吃饭的时候往往十分大方,肉菜都大碗大碗放着,生怕人吃不饱。

这样子一个月下来,鲁迅家里的消费起码得几百大洋。

在外人看来,鲁迅虽然是文坛的一把好手,但却并不像其他文人名流那样雅致,很多时候看起来好像不修边幅,基本不穿西装,这是因为资金不足吗?还真不是。

民国时期,像鲁迅这种大文豪收入还是很高的,他第一次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赚到每月20大洋,十来年后每月就有300大洋的收入。

想想当时的购买力,这几百大洋的月收入有多恐怖,不说过得跟富豪一样,步入中产阶级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而这些收入也完全能支撑住鲁迅家里一日三餐的消费。

1936年,鲁迅病逝,而在上海的最后几年间,虽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在饮食方面他妥妥的人生赢家。

总的来说,鲁迅不仅是世俗眼中的文豪,那个弃医从文的中国青年,更是时代下有着烟火气的一个真实的普通人。

参考来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先生爱吃糖也吃冰激凌 鲁迅纪念馆原创特展展现鲁迅在上海的日常

北青热点 《鲜生史》讲述鲁迅与美食的故事 这个“大先生”很接地气

各界导报 文史 | 舌尖上的鲁迅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