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娱的冷风依旧吹彻影视圈,无聊,仿佛成了一种行业默契。传统影视剧继续在平庸和狗血中徘徊,而短剧,却在冷清的市场里高歌猛进。
估计,也不止小编我一人感受到,短剧和短视频一样,仿佛充满着某种魔力一样,总是不经意间就上头了。
10月,广电总局为短剧市场拍了一记重锤,要求其内容审核与传统剧集同标准。紧接着,抖音安全中心下架了近400部违规微短剧,理由包括价值导向不良、内容低俗等。
然而,另一边,“霸总微短剧”却继续高产,仅是名字上稍作修饰,霸总突然就变成了“企业家”,甚至被寄予“讲好中国企业家故事”的重任。
但讲真,霸总和企业家,真的是一回事吗?
自从抖音把短视频算法整明白后,这信息流推送时不时就塞给我几碗狗血短剧。也不得不说,这些短剧无论从类型还是叙事逻辑上,都自成一派。
从《我在80年代当后妈》的“家庭伦理”到《闪婚后五十岁霸道总裁狂宠我》的“夕阳红玛丽苏”,短剧市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探索观众的“猎奇边界”。而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些剧集对女性角色美德的“精准设定”——不爱钱、勤俭节约、擅长家务、甘于奉献。
比如,《五十岁保姆嫁豪门》里,女主凭借缝补衣物的手艺俘获霸总的心。霸总一激动,直接送上沉香木手串(别误会,几百万的东西在剧情里只值500块)。更有趣的是,女主的感动点不是总裁的真心,而是“便宜货”的善意。
另一部《闪婚后五十岁霸道总裁狂宠我》中,总裁伪装成水电工以测试女主是否真心。这一切的核心逻辑是:只要女主不爱钱,够勤劳,就能在某天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原来是身家亿万的隐形富豪。
这样的情节表面上提供了一种“爽感”,实则是一碗深深的迷魂汤:你只要够无私、够朴素,就会有好运从天而降。至于现实中这“好运”的概率有多低,剧本显然不打算回答。
短剧对“微服私访情结”的迷恋,几乎是传统影视剧的延续。
过去,“微服私访”主要出现在古装剧中,皇帝或大臣以普通人身份行走民间,最终用自己的权力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到了短剧里,这种套路被套用到现代富豪身上——他们不是装穷,就是伪装成底层劳动者,只为寻找“真爱”。
《我在80年代当后妈》中,男主起初只是个普通工厂工人,却在最后一刻揭示自己是厂长之子;《闪婚后五十岁霸道总裁狂宠我》中,50岁霸总坐着轮椅装作残疾人,试图考验女主的善良。
总之,这些短剧的爽点就是让观众看到:善良的女主最终得到了命运的奖赏。
问题在于,这种“奖赏”的逻辑往往毫无现实依据。短剧的男主从未经历过与女主的共同奋斗,也不曾展现任何基于情感的长期积累——财富成了万能的解决方案,爱情成了锦上添花的附属品。
短剧之所以能吸引眼球,不是因为它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深知观众的心理需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观众在这些“一夜暴富”“飞来横福”的故事里找到了某种短暂的慰藉。然而,这种慰藉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无力:
剧中没有真正的奋斗,没有对不公的反思,更没有对财富来源的追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浅薄的“道德回报”:只要你足够善良,就能等来奇迹。
而观众在看完后,虽有“爽感”,却也只能叹一声:“如果生活真能像短剧一样简单就好了。”
或许我们习惯了这样一场无聊的循环——一边吐槽,一边又忍不住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