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伴侣喜欢外人前讨好、私下指责,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月色温柔乡 2025-03-19 10:34:51

晚饭时间,小李一家围坐在餐桌旁,孩子们兴奋地谈论着学校里的趣事,妻子端着一盘刚出锅的红烧肉,脸上带着微笑。

看上去这是一幅幸福家庭的美好画面,可就在这样的温馨氛围中,妻子的几句话让小李的心情瞬间跌至谷底。

“你这红烧肉做得是什么样子?一点都不入味。”妻子随意地评价道。

孩子们立刻安静了下来,小李勉强笑了笑,说:“下次一定注意。”

指责型人格的常见表现

这些话听起来是否熟悉?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无论我们做得多么努力,总有人认为我们不够好,总是挑挑拣拣,似乎永远无法让他们满意。

指责型人格者,擅长在关系中扮演“差评师”。

无论是煮饭炒菜、打扫卫生还是工作成就,都会受到他们的各种挑刺和指责。

这些挑剔不仅仅是简单的抱怨,更常常上升到对人品、能力的攻击。

这类人还特别喜欢充当“事后诸葛亮”。

在事情没做成的时候,他们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加以指责:“我早就告诉过你这样不行。”他们总能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

情绪失控、更是家常便饭。

一点小事就能点燃他们的愤怒,不是朝着家人,就是对着朋友撒气,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们什么。

在外人面前,他们或许是一副亲切友善的模样,可一到熟人面前,立马变脸。

指责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指责型人格呢?

大多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从小生活在一个互相指责、谩骂的家庭中,孩子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沟通方式。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说教,而是身教。

很不幸,负面的示范也会深深植入孩子的潜意识中。

另一个原因源于自卑。

心理学上认为,越自卑的人往往表现得越具攻击性。

他们通过指责别人,来掩饰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打击别人,是他们自我肯定和保护自己的方式。

再者,指责其实是一种关系中的博弈,是权力的争夺。

通过引人自责,使对方处于心理上的劣势。

尤其是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人,更擅长利用这种方式来操控别人,获得优越感。

有些指责更像是隐性攻击。

比如,某人熬夜为伴侣准备了生日礼物,但伴侣只是敷衍地接收,甚至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感激。

这时,送礼物的人可能会因失望而用言语攻击对方,希望通过指责来引起注意。

这是一种变相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渴望被爱。

应对指责型人格的策略

那么,面对指责型人格,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要学会“课题分离”。

心里明确: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别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你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他人的事,做好自己的部分即可,不用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

避免自证。

对方说你笨,你不需要忙着反驳自己不笨。

越是解释,越陷入对方的逻辑圈套。

相反,这时你可以转换话题,挪到对方身上,让他们自己解释。

比如,对方指责你:“你这个人真笨。”

你可以平静地回答:“也许吧,你觉得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放手。

关系中最痛苦的是试图改变对方,这永远是徒劳的。

你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只能学会保护自己。

当一段关系让你感到窒息时,不要犹豫,选择离开或暂时分开。

这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保护。

最高级的策略,当然是用爱和赞美反击对方的指责。

对方越是指责,你越是温柔回应。

虽然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包容力,但有时却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分。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使用时需慎重。

在这个充满纷扰和压力的社会,我们与人相处中遇到指责型人格不可避免。

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可以选择自我保护和智慧地处理这些关系。

不被指责所困扰,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柔。

遇到指责型人格,你会如何应对呢?

无论哪种方法,记得,生活的主导权永远在你自己手中。

选择尊重自己,才能过得幸福。

0 阅读:0

月色温柔乡

简介:情感问题,总是让人头疼。